聊天的时候,小可突然问我们,你们知道和氏璧的故事吗?我们说没听过,于是小可就讲了起来。
“小可说,春秋时期,有一个叫卞和的玉匠,有一天他在楚山看见有凤凰栖落在山中的青石板上,依‘凤凰不落无宝之地’之说,他认定山上有宝,经仔细寻找,终于在山中发现一块璞玉。卞和将璞玉献给楚厉王,然而经玉工辨认,璞被判定为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以为卞和欺君,下令砍断了卞和的左脚,逐出国都。厉王死后,武王即位,卞和又将璞玉献上,玉工仍然认为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可怜卞和又因欺君之罪被砍去右足。到了楚文王即位,卞和怀揣璞玉在楚山脚下痛哭了三天三夜,以致满眼溢血。文王很奇怪,派人问他:‘天下被削足的人很多,为什么只有你如此悲伤?’卞和感叹说:‘我并不是因为被削足而伤心,而是因为宝石被看作石头,忠贞之士被当作欺君之臣,是非颠倒而痛心啊!’这次文王直接命人剖璞,结果得到了一块无瑕的美玉。为奖励卞和的忠诚,美玉被命名为‘和氏之璧’,这就是后世传说的和氏璧。楚王得此美玉,十分爱惜,舍不得雕琢成器,就奉为宝物珍藏起来。又过了400余年,楚威王为表彰有功忠臣,特将和氏璧赐予相国昭阳。昭阳率宾客游赤山时,出玉璧供人观赏,不料众人散去后,和氏璧不翼而飞。50余年后,赵国人缪贤在集市上用五百金购得一块玉。令人始料未及的是,经玉工鉴别,此玉就是失踪多年的和氏璧。赵惠文王听说和氏璧在赵国出现,遂据为己有。秦昭王获悉此事后,致信赵王说,愿以秦国十五座城池换取玉璧。赵王慑于秦国威力,派蔺相如奉璧出使秦国。机智过人的蔺相如不辱使命,设计取回玉璧,送回赵国。公元前228年,秦灭赵,和氏璧最终还是落入秦国手中,秦始皇将和氏璧雕成传国玉玺,上刻丞相李斯手书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小篆,不幸的是,和氏璧从此便从历史记载中消失了,至今下落不明。
“小可的故事勾起了我们三个人的好奇心。小可说,知道我为什么给你们讲这个故事吗?因为我最大的梦想就是考上大学历史系,然后找到这块传世珍宝和氏璧。我还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希望你们跟我一起寻找和氏璧,我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个兴趣。我们三个当然有这个兴趣,于是我们和小可共同勾起手指对天发誓,今生今世,我、杨四、向东和小可一定要找到这块国宝,然后把它献给国家,不获胜,毋宁死!
“小可说,既然我们已经结成寻玉同盟,那么对于这块和氏璧的各种流言蜚语我们都应该嗤之以鼻,因为多少朝代以来,不管是皇帝还是民间,寻找和氏璧的行动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宋朝以后,多次传出国玺复出的传闻,但大多是民间伪造仿刻之作,官吏借此讨好皇帝罢了。当然,千百年来,因为一直找不到和氏璧,便有人开始怀疑它的真实性,别说老百姓了,就连清朝乾隆皇帝在《卞和献玉说》中,也认为这只是韩非子的寓言而已,根本不是真事。我想告诉三位的是,这的的确确是真的,谁不相信我的话可以马上退出。
“我们全都相信小可,谁也不会怀疑眼睛这么清澈的女孩,她不可能骗人。从那天开始,我们就一头钻进县图书馆,忙了整整一个夏天。最终,我们一无所获。我们凭着年轻人的一股子热情与好奇闯了进去,结果发现,寻找和氏璧就像大海捞针一样。历代专家学者都想搞清楚和氏璧的真面目,并作了艰辛的探索,但它具体什么样子,谁也没见过。我们从史料中得知,和氏璧是一个平圆形中心有孔的玉器,具有‘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色混青绿而玄,光彩射人’的特征。它触手生温,不染尘埃,能在夜中发光,所以又称夜光之璧。但这仅仅是资料,我们连它的边都没有探索到。
“这个艰苦无望的过程大概持续了两年,这期间我和小可建立了恋爱关系,我们爱得很深,很浓,像大多数那个年代的年轻人一样,一边高喊‘共同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一边卿卿我我缠绵悱恻,革命爱情两不误。两年后,我们告别枯燥得令人烦恼的和氏璧,开始向其他领域探索。其实还是离不开小可最初给我们划定的路线,因为和氏璧,杨四喜欢上了古玩,向东喜欢上了赌石,而我,则迷上了雕玉,就像我现在沉溺于油画一样,我对沾染一点艺术气质的东西最感兴趣。你对这方面肯定不陌生,你在腾冲翡翠城的‘汲石斋’不就干得挺好的嘛!”
郑堋天讲故事的时候,李在一直没插嘴,他不想打断他。
郑堋天大概口干了,他给自己倒了一杯茶,浅浅地喝了一口。
老人继续讲述他的故事。
“你也知道,那些巧夺天工的玉器不是雕刻出来的,而是利用硬度高于玉的金刚砂、石英、柘榴石等‘解玉砂’,辅以水来研磨玉石,琢制成所设计的成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嘛!所以,用我们的行话来说,制玉不叫雕玉,而称治玉,或是琢玉、碾玉。那个时候不像你的‘汲石斋’有那么多相对先进的工具,钻床、木制车床啊什么的,我的治玉工具非常简陋,线锯、钢和熟铁制成的圆盘圆轮等等。你知道治玉的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