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张之洞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唐风宋骨话诗歌
济一堂。

    张之洞坐在平素石山长坐的太师椅上,将全体师生扫了一眼,见大家都全神贯注地望着他,等他开口。他清了清喉咙说:“鄙人承乏晋省近三年,给诸位授了三堂课:一次讲德行的修炼,一次讲学问的积累,一次讲文章的写作,也不知对诸位的求学有所裨益否。近日奉旨,将总督两广,不日就要离开晋省,今天特地来书院看望各位,想再给诸位授一次课。今日这堂课,想听听诸位的意见,要鄙人讲点什么,大?家说吧!”

    在座的士子你望着我,我望着你,都不知道要抚台大人说点什么好,有的在互相小声商量着,风雨轩里开始热闹起来。杨深秀见此情景,估计一时难得有统一的意见,不如自作主张算了。他素来喜诗,也读过不少张之洞的诗篇,便在一旁说:“晋阳书院里的士子,大多读过大人的诗,很喜欢大人的诗作。我看今天就请大人给我们谈谈诗吧。不知大人意下如何?”

    张之洞喜欢写诗,也自负于诗。过去做翰林,做学官,都有充裕的时间吟诗,来山西这几年,政务太繁,冲淡了吟诗的雅兴。今日能给士子们谈点诗,倒也是一个轻松而有趣的课题。他自己的诗作,至今并未刻集刷印,先前在京师清流同人中,每有所作,大家互相传抄,张之洞的诗才常被称赞,传出圈外的诗作不少,故京师士人亦多有能诵读其诗的,至于太原士子也在读他的诗,他却没料到。张之洞饶有兴致地对着大家说:“刚才杨总教习说晋阳书院也有人读过我的诗。我现在问你们,有谁能当着我的面背诵我的诗吗?”

    众士子都很兴奋。许多人都读过抚台的诗,有的人怕背不全,有背得全的又没这个勇气。正在互相怂恿的时候,有一个士子勇敢地站了起来,说:“张大人,我背一首。若背错了,请您宽谅我。”

    张之洞含笑说:“好,你背吧!”

    那士子定了定神,高声背起来:

    “一岭如龙九曲回,江东霸主起高台。

    “羞从洛下单车去,亲见樊山广宴开。

    “水陆上游成割据,君臣投分少疑猜。

    “张昭乞食无长策,豚犬悠悠等可哀。

    “这是大人咏怀湖北古迹九首中的第四首《吴王台》。不知背错了没有?”

    这首诗,张之洞自认写得不错,这个士子背得如此流畅,可见此诗在书院里广泛流传,看来晋阳士子们赏诗的眼力不差。他很高兴,说:“背得好,谁还能再背一首,我就答应杨总教习的请求,今天专谈诗。”

    士子们天天读“四书”“五经”,日日伏案代圣人立言,真个是神昏气坠,味同嚼蜡,平时也只有靠读点唐诗宋词来调节下。今天抚台不讲那些枯燥无味的经典,专讲可作下酒菜的诗歌,岂不太惬人心怀!众士子很快推出一位素日记诵能力强的人。他擦了擦额头上冒出的丝丝汗津,略有点胆怯地说:“大人,晚生也背一首,若有背错的地方,大人尽管责备晚生一人好了,千万莫因晚生的背错而不讲诗歌。”

    张之洞觉得此生憨实得有趣,便说:“你背吧,背错了不要紧,我给你纠正。”

    那士子又擦了一把汗,揉了揉太阳穴,努力让自己安定下来。风雨轩里鸦雀无声,一会儿,大家听到了诵诗声:

    台上瓦砾生黄蒿。

    登台吊古逢吾曹,

    故人谁欤今边韶。

    大梁本是霸王地,

    至今白沙三丈没城壕。

    五季如风青城虏,

    惟有信陵死不腐。

    中原荡荡不自立,

    金戈蹂践徒辛苦。

    当年汴水入泗流,

    清明上河尚可游。

    南下朱仙四十里,

    大车辚辚,小车辘辘,

    彻夜何时休?

    一自河决汴流断,

    中州贫索来寇乱。

    锦衣甘食皆河兵,

    哪有健儿习征战?

    君来蔡州营,

    我去宋州城。

    宋蔡相望列三帅,

    千群边马仍横行。

    尔我少年容易老,

    王粲从军欢情少。

    饮我酒,为君歌,

    金梁水月吹酒波。

    试看战骨白,

    岂惜朱颜酡。

    报关侠士不可见,

    只有宪王乐府堪吟哦。

    很长一会不见再有诵诗声发出,众士子知道背完了。当着这位显赫诗人的面,一口气背下这首长篇歌行,不错不漏,不停不顿,大家对这位士子的记忆力和胆气所倾倒,风雨轩里响起一阵鼓掌声。

    张之洞也不由得击节赞叹:“好,这样长的一首诗,难得你一气背完。这首诗作于同治元年。我当时春闱未捷,来到河南堂兄幕中。那时幕中有一个叫边韶的人和我意气相投,我于是写了这首诗送给他。尔我少年容易老。不知不觉间二十多年过去了,现在真的老了。当时和你们差不多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