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十日谈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幸福在人间——论卜伽丘的巨著《》
关心人的命运——人们怎样试图摆脱封建教会的精神枷锁,好掌握自己的命运。因此,从某一方面说来,这“人曲”又是一部猛喝一声的“醒世小说”,让大家睁眼看清楚了社会的黑幕:那些披着神圣外衣的天主教神父正在暗地里干些什么害人的勾当。革命导师曾经这样提到但丁——卜伽丘所终生敬仰的前辈诗人(1265--1321):“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这段评语在某种意义上同样适用于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卜伽丘身上。他处在一个“承前启后”的位置上。虽说他面向着一个新时代,但究竟来自旧世界,并不那么容易和中世纪的旧思想、旧观念划清界线。《十日谈》中的一些旧的伦理道德观念,以至一部分糟粕,可以从这里得到说明。当然,“启后”,新观念的表达,新世界的向往,是这部杰作的主要一面。从这一个意义上说。桑克提斯这样认为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丁结束了一个时代,卜伽丘开创了另一时代。”

    桑克提斯甚至还提出“卜伽丘是十四世纪的伏尔泰”。当然,后来法国启蒙时期的优秀作家,象伏尔泰等,对于天主教会所庇护的封建思想,批判得更深刻、更彻底,更有说服力;但这些批判几乎都可以在几个世纪前这部巨著里找到它们的先声。

    底下就进一步,从几个方面谈谈《十日谈》思想意义——谈它的进步性,也要谈它的局限性。

    二

    1348年,欧洲中世纪,一场可怕的瘟疫爆发了。繁华的佛罗伦萨丧钟乱鸣,尸体纵横。十室九空。人心惶惶,到处呈现着触目惊心的恐怖景象,仿佛世界末日已经来到了……卜伽丘在他的巨著《十日谈》里,一开头就通过许多给人以真实感的细节,描绘出一幅幅阴暗的画面。小说就在这样一片悲惨的气氛中开始。

    在这场浩劫中,有十个青年男女侥幸活了下来,他们相约一起逃出城外,来到小山上的一个别墅。只见周围尽是一片青葱的草木,生意盎然;别墅又修建得非常漂亮,有草坪花坛,清泉流水,室内各处都收拾得洁静雅致。十个青年男女就在这赏心悦目的园林里住了下来,唱歌跳舞之外,每人每天轮着讲一个故事,作为消遣,住了十多天,讲了一百个故事。

    从一座触目凄凉的死城,忽然来到阳光灿烂、歌声欢畅的人间乐园,这一对比是强烈的,叫人眼前顿时为之一亮。这柳暗花明又一村、换了人间的境界,可说具有一种象征的意义,就象从中世纪的禁欲主义的森严统治下解放出来,人们忽然发现,原来这紫姹红嫣的现实世界是多么美好,多么值得歌颂啊!

    马克思曾经指出:“废除作为人民幻想的幸福的宗教,也就是要求实现人民的现实的幸福。”卜伽丘笔下的那些充满着对人生的热爱,一心追求尘世欢乐的故事,就是抛弃了天国的幻梦,宣扬幸福在人间。《十日谈》这部杰作,可说是在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早春天气,冲破寒意,而傲然开放的一朵奇葩——那笼罩大地的寒意(象中世纪黑死病一般摧残人间),就是庞大的天主教会的黑暗势力。

    我们只有把这部古典名著和它的特殊的时代背景,特殊的历史使命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理解它,珍惜它在历史上的巨大的进步意义。

    开卷展读《十日谈》,我们看到,头上接连几个故事,全都是对当时炙手可热的天主教会的讽刺和揭露。一篇故事就是一篇挑战书,显示出一种不可轻视的力量,代表了整个作品、以至一个时代的批判精神,很值得我们注意。让我们首先挑“杨诺劝教”(第一天故事第二)读一读吧。

    巴黎有个丝绸商,名叫杨诺,和一个犹太商人十分友好,几次三番苦劝他抛弃犹太教,改信正宗的基督教。最后,那个犹太教徒表示,如果非要他政变信仰不可,那他先要到罗马去考察一番再说,看看天主派遣到世上来的代表(教皇)气派究竟怎样。他果真赶到了罗马,在教皇的宫廷里他看到的是什么景象呢?

    从上到下,没有一个不是寡廉鲜耻,犯着“贪色”的罪恶,甚至违反人道,耽溺男风,连一点点顾忌、羞耻之心都不存了;因此竟至于妓女和娈童当道,有什么事要向廷上请求,反而要走他们的门路……

    他又继续留意观察,把这些寡廉鲜耻之徒的贪得无餍、爱钱如命、买卖圣职等所作所为,全都看在眼里。触目掠心的情况使那个严肃的犹太人提出这样一个结论:罗马蚜儿是什么“神圣的京城”,乃是藏垢纳污之所:教皇、红衣主教,这些人本该是基督教的支柱和基础,却无恶不作,无非要叫基督教早些垮台,有一天从世上消灭罢了。

    至此,读者一定会象杨诺一样,以为他再也不会皈依基督教了吧;可是卜伽丘显示了一位短篇小说作家的技巧,让亚伯拉罕把话头一转,使故事得到了一个出人意外的结局:“可是不管他们怎样拼命想把天主教推翻,它可还是屹然不动……这么说。你们的宗教确是比其他的宗教更其正大神圣。”因此他竟下了决心,到教堂去接受基督教的洗礼了。

    作者本人是个天主教徒,做不到象无神论者那样根据宗教的本质来彻底否定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