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理外交事务,其中之一,是在1351年去帕度亚邀请被放逐的彼特拉克返回佛罗伦萨。这两位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的杰出的人文主义作家在1350年开始交往,二人从此结下生死不渝的友谊。
1348年,意大利爆发可怕的鼠疫,蔓延到佛罗伦萨,大半居民死于这场灾难。大概就在鼠疫平息不久,记忆犹新的时候,卜伽丘开始创作《十日谈》。当时学者们大多使用拉丁文写作,以为这样才能使作品传之悠久,卜伽丘却来用“不登大雅之堂的佛罗伦萨方言”写下他的巨著。他和他终生敬仰的前辈诗人但丁,是意大利民族文学的奠基者。
《十日谈》的故事来源非常广泛,分别取材于意大利中世纪的《金驴记》,法国中世纪的寓言和传说,东方的民间故事,历史事件,宫廷里的传闻,以至街头巷尾的闲谈,和当时发生在佛罗伦萨等地的真人真事等等(卜伽丘早已有心地把他感到兴趣的材料——记录在他的笔记本里)。前面介绍过,《十日谈》的写作过程本身就是一场斗争,但是作者坚持到底,终于用几年工夫完成了这部杰作。
然而历史上的先驱往往容易感到自己处境的孤立,感到被黑暗势力四面八方包围着。卜伽丘后来终于动摇了,屈服了,背弃原先为之奋斗的信念。这似乎多少可以从《十日谈》以封建说教的故事告终而看出一些苗头(作者仿佛借此表示他无意触犯封建旧道德,好缓和人家对他的一些非难)。在《十日谈》的最后几天里,不乏优秀的故事,但总的说来,批判的锋芒减弱了,不如开始四天的那种声势了。在《十日谈》成书后没有几年,他写了短篇小说《不祥之鸦》l356?)。作者好象已换了一个人(其实是他消极落后的一面暴露出来了)。他采用中世纪文学的梦幻形式,斥责爱情是淫荡的肉欲,咒骂女人是邪恶的祸水,这样,在和过去的自己(歌颂爱情、崇拜女性的卜伽丘)唱起反调时,他无异宣告自己的艺术生命已经终结。这一讽刺作品可算是他最后的一部文艺作品了。
这以后,他作为一个学者,转向学术研究工作,改用拉丁文写作。应该说,卜伽丘仍然是一个人文主义者,只是已失去了战斗的锋芒。他研究希腊文学,著有《神谱》十五卷,可说是古代神话的百科全书。通过他的努力促成,欧洲第一次有了荷马史诗的(拉丁文)译本。他致力于研究但丁的《神曲》,1373年,最后一次修订他的《但丁传》。晚年公开讲学,主持《神曲》讲座。在传布古希腊罗马的文学艺术,扩大文艺复兴的影响上,卜伽丘作了不少工作,但和他前期的文学活动比较起来,成就不算太高。
1362年,有一个狂热的苦修教派(Cartbusian)的天主教憎侣,在临死前派遣另一个苦修教派僧侣,对卜伽丘进行咒骂、威胁、规诫,使他在精神上产生了极度的震动。他忏梅了,愿意弃“邪”归“正”了,甚至要把《十日谈》和他的其他著作都付之一炬,把他收藏的书籍都卖了;他还打算皈依教会,这样就将彻底抛开了人文主义者的立场。幸而他为彼特拉克所劝阻。l374年,他的好友彼特拉克病逝,这对于他是精神上的重大打击。第二年冬,他在贫困和孤独中离开人间。
1471年,《十日谈》在威尼斯出版,这是这部巨著的最早版本,当时欧洲才开始使用印刷机;接着在1472年、1478年,又相继在曼杜亚等城市出版。1492年威尼斯又出版了《十日谈》的第一个木刻插图本。总之,在十五世纪,《十日谈》印行达十版以上;在十六世纪又印行了七十七版。这充分说明了这部以新的文学形式出现的短篇小说集在当时深受欢迎的情况。
《十日谈》又被译成西欧各国文字,1620年,英国出版了根据法译本转译的英译本;这以后的三个多世纪里又先后出现了不下于十种英译本。在英国,没有一本意大利文学作品引起翻译家和读者这样浓厚的兴趣。
《十日谈》对十六、十七世纪西欧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影响,在欧洲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英国乔叟的名著《坎特伯雷故事集》(1387--1400)在全书的艺术构思上受《十日谈》的启发,其中有三个故事(管家的故事,学者的故事,商人的故事)取材于《十日谈》。法国玛格利特·德·那伐尔的《七日谈》(1559)更是在格局上完全模仿《十日谈》的一部故事集。英国莎士比亚写于十六世纪早期的两个喜剧《辛白林》、《善始善终》,那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来自《十日谈》。法国莫里哀根据《十日谈》的第七天故事第四写成喜剧《乔抬·唐丹》(即《受气丈夫》1668)。德国启蒙时期的莱辛,把《十日谈》中的“三个戒指”的故事接过来,写成诗剧《智者纳旦》(1779),反对宗教歧视和民族仇恨,宣扬信仰自由。此外,象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的剧作家维加所写的两个喜剧。法国的寓言诗人拉封丹所写的《故事诗》,以及英国的诗人锡德尼,德莱顿,济慈,丁尼生,美国的诗人朗费罗等都曾经从《十日谈》里取得了他们的作品的题材。ib.
当然,历史上的反动派对于这部巨著却是十分憎恨。1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