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杨度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三、佛学原来竟是如此深奥而有趣
以中状元了?”

    寄禅想,说他尘缘重如山,真是一点不假,说:“正是。今天不谈这个,我们还是来谈佛学吧!”

    正说话间,对面走过来两个妇人。一个约摸六十多岁,头发花白蓬乱,犹如枯树枝上的鸟窝,干瘦佝偻,手里拿着一截竹竿。另一个三十多岁,穿一身黑旧衣服,头上包一块白底蓝花布。那中年妇人每走几步就双膝跪下,将额头向地上一碰,然后站起,又走几步,又跪下碰地。杨度甚觉奇怪,看看和尚,只见他的脸上露出满意的微笑。慢慢走近了。杨度见两个妇人胸前都背了一个黄布口袋,袋子上印着四个黑字:进香归来。他明白了,这是烧香拜菩萨回来的人。又见那跪拜的妇人膝盖上打着两个厚厚的补丁。补丁又被磨破了,上面全是泥土草屑。那两个妇人见寄禅走来,赶紧让路,口里说:“长老大安。”又从布袋里摸出两个铜钱来,双手递出。

    和尚双手合十,弯腰说:“多谢檀越,请收回,贫僧心领了。”

    老年妇人说:“长老不要嫌少,我们家贫,统共只有十个铜板了,还要赶路,请长老收下。”

    “阿弥陀佛!贫僧一向不受布施,请收回。”

    老年妇人见和尚执意不收,只得将那两个铜板放进布口袋。

    杨度问:“你们是从哪里烧香来?”

    “从密印寺来。”中年妇人答。

    杨度想,她们一路跪拜,像这样要走多久?便问:“走了几天了?”

    “三天。”

    “你这样边走边跪,累不累?”

    “不累。”那妇人答得爽快。

    “她这是为娘老子烧拜香。娘老子受了这香后,在阴间里魂就安稳了。她心里高兴着哩,哪里会累。”老年妇人抢着回答。

    杨度看那中年妇人,见她脸上露出笑容,那模样也的确像是不累。他又好奇地问:“你年年都这样烧香吗?”

    “她烧了三年了。第一年娘老子刚死,她是三步一拜。第二年五步一拜。今年是第三年,七步一拜,明年就不要拜了。”老年妇人又代为回答。

    “那么老人家你呢,你又为哪个烧香?”杨度又问。

    “我为孙伢子。孙伢子五岁了,病痛多,我求菩萨保佑他无病无痛。”

    杨度点点头,又问:“你们家在哪里,还有多远的路?”

    “不远,就在白箬铺。”中年妇人答。

    杨度心想,白箬铺至少还有百把里,她们还得拜三四天才能到家!

    又说了几句闲话,于是各自赶路。和尚对杨度说:“她们这是烧晚班香了。若是两个月前,中元节前后,这一路进香的善男信女来来回回的络绎不绝。”

    杨度叹口气说:“三步一跪,五步一拜,这番诚意难得呀!”

    和尚说:“是呀,我们佛门最看重的就是这番诚意。所谓诚心礼佛,就是这个意思。好了,我们继续谈佛学吧!”

    “好,恭听法师点拨。”

    “讲佛学,先得讲清‘佛’字的意义。”寄禅慢慢地引出开场白。

    “正是的。”杨度一下子就来了兴趣。“从小起,就天天听人说佛呀佛的,佛到底是什么意思,也没有人讲得清楚。”

    寄禅严肃地解释:“佛,即佛陀,这是古天竺国梵语的音译,若是按意译呢,应译成智者。”

    “这么说来,佛就是最聪明的人啰!”杨度反应很快。

    “是的,可以这么说。”和尚点点头,说,“但又与通常所说的聪明人不同,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佛能认识一切,二是佛能使别人也和他一样认识一切,三是佛的智慧是最高的,无可指摘的。佛门里常讲正觉、等觉、圆觉,就是指的这个境界。”

    “难怪人们顶礼膜拜佛。”杨度感叹地说。

    “佛即释迦牟尼,名叫悉达多,二千四百多年前出生在古天竺国北部迦毗罗卫国,是净饭王的太子。佛虽为太子,荣华富贵,但他见世间包括人在内的生命短促无常,且活着要受生老病死许多痛苦,心里想,造成这些痛苦的原因在哪里呢?他决心要寻找一条解决痛苦的路子。二十九岁时,佛偷偷地离开国都,出家修道,寻访名师,却一无所获。经过六年的苦苦修行,终于有一天在菩提树下得道了。他悟到了解脱人世痛苦的办法。”

    “什么方法?”杨度急着问。

    “莫急,这不是一句话能说得清的,整个一门佛学,千万卷佛经讲的就是这个解脱办法。我下面还要详细讲。”

    一阵秋风从山谷吹来,杨度略感一丝寒意。他觉得自己像是被法师引到了佛门的门槛边了,只要一迈腿之间,便可登堂入室。

    “佛悟道后,下决心要让世间所有众生都悟道,于是开始了艰苦的传道。他先在鹿野苑对摩跋提等五人宣讲四谛、十二因缘、八正道、三法印。”

    和尚说的这一系列佛学内容,杨度闻所未闻,一点都听不懂,忍不住问:“法师,什么叫四谛、十二因缘、八正道、三法印?”

    寄禅笑了笑说:“要解释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