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面海上封锁太严,从德国本土启运的物资大半都丢到了海里。以致于后力不继的德意联军,只好在几个月前就停住了脚步,与几倍与自身的盟国军队在离开罗不远处对峙了起来。以希特勒的战略眼光,又如何看不出来,非洲战场这种僵持局面维持得愈久,对综合实力雄厚的盟国,愈是有利。可想要打破僵局,可凭轴心国在非洲的力量,却又力有不逮。若是孤军闯入印度的日军,能把英国人逼从非洲抽兵,自然是再好不过。要不然,能牵制住驻印度原有的英军,使之无法向非洲调动,也是对非洲战场的有力策应。再往远了说,一支数量可观日军在印度的存在,对于德意联军在控制非洲后,继续向东挺进,也是有着无可估量的战略意义的。
可这一切都得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日本一定要加大对印度方面的投入。深知日本人没奶不认娘的本性的希特勒,便紧急召见了日本驻德国的大使。从德国总理府一告辞出来,这位大使所把希特勒所开出的条件整理出一份长达三千字的电文,发回了东京。应当承认,在需要的时候,纳粹德国的元首,并不是个小气的人。他所许诺的包括几项日本先前曾屡求不得先进武器的图纸在内的一榄子援助计划,对为己方海、陆军所列装的重型武器与英、美相比差距甚大,而备感苦恼的日本人的诱惑力,无疑是致命的。
本来,想让精明而吝啬的日本人为德国火中取栗,光凭几张图纸和若干武器‘样品’,还差着点火候。可当德国所伸过来的‘绑着糖块的橄榄枝’与不甘心在缅甸所遭到惨败,一直嚷嚷着要雪耻复仇的日本陆军在事实上成为盟军后,一切又另当别论了。当然,日本陆军省的大佬们对印度,至少是在现在,还是没多少兴趣的。他们所想的是,从东、西两面对缅甸进行夹击,重新合上被中国强力打开的这道闸口。可要实施这个计划,单凭蜗在艾尔藻的自保都勉强的三万残兵和四万缺乏(如果不说没有的话。)训练的印籍新兵,无论如何是不够的。于是乎,打着拿着别人给的薪水,替自己打工的如意算盘的日本人才会发动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空运和与之同时启动规模却大了许多的海上的大运兵。至五月二十日为至,驻扎在泰国境内的日军师团已增至四个,且东京还在不停发出调兵进入泰国的命令。一时间,因菲律宾等地战事彻底的终结,而腾出手来的日军,象潮水一样涌向泰国。
严酷的现实,把首当其冲的中国人和再也没坐山观虎斗的本钱的英国人,逼得重新座到一起。与从前同床异梦不同的是,这回中、英两国对合作都显得极有诚意,在经过一番短暂而激烈的折冲后,于五月二十七日在同古达成了以下三项协议:由英国皇家空军负责为中国远征军提供切实的空中掩护;远征军派出不少于五个整师的兵力,协助英军围剿盘踞于艾尔藻地区的日军及‘暴民’;英国将缅甸委托给由中方权管理,但一待战争结束,中方必须将其‘完整’的交还给英国;在这份条约里,中英双方得到各自想得到的,也付出了各自应付出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称同古协议是一份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条约,应该是恰如其份的。
尽管从外交角度上来权衡,同古协议的签订过程已经是世所罕有的高效率了。可奈何,时下正在进行着的却是一场瞬息万变的现代化战争。就在同古协议问世的第五天,将要入印作战的中国军队,堪堪在印缅边境完成集结,已更名印度方面军的日军中原部就展开了大举反击。在将艾尔藻地区的防区交托给以印籍日军为主体的守备部队后,握指成拳的四万多日军倾巢出动,兵锋直指恒河口。
让日军进至港口林立的恒河口沿线的后果,是不言而喻的。到那时,中原部背靠印度洋,不但可以援援不断的从海上得到物资、兵员,既可以回师缅甸;又可能会溯恒河而上,进入印度最富庶的地区,真可谓是进退自如。希望日军的目标是前者,却也不敢完排除后者的韦维尔上将,一面十万火急的调兵遣将,对脱围而出的日军实施围追堵截,一面连电催促仰光,要求中国军队以最快的速度通过艾尔藻,与英军一道将日军主力消灭在高原地区。在这种大背景下,程家骥所率的远征军西进兵团匆匆入印。
如程家骥所料一般,日军守备部队并没有半点要正面决战的意思,而是采用分段阻击与线骚扰相结合的战术,企图拖住中国军队西进的步伐。
凭河依山、节节抗击的日军固然让人讨厌,可对于既火力强大,又带有两万多有缅族独立军改编的缅甸治安军的‘随行’的西进兵团而言,还算不上什么不解决的难题,只需把轻重型上火炮架上,把装甲战车一字排开,可劲的轰,再让缅甸兵一轮轮的冲,也就是了。可无处不在,难分兵民的游击队,却让程家骥等一众高级将领伤透了脑筋。虽说,此时中国军队对后勤系统的依赖程度,远不如大体实现了摩托化的英军、美军。可供给线路不畅,后路不稳,总是一件兵家大忌。且不说,万一战事不顺如何返回缅甸了
。就是深入印度境内后,因为作战物资的短缺,象入缅作战之初时那样处处要仰人鼻息,看人脸色,也不是当家作主惯了的中国将领们所能接受得了的。
迫于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