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工皇帝唐骏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7章
    微软共计获得17.2亿美元的采购订单。这超过了微软中国过去14年来收入的总和。代表微软与这些厂商签约的,是微软公司董事长、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和微软大中华区总裁陈永正,但今日之成功,其伏笔却在唐骏任内即已埋下。

    最了解微软的人

    唐骏为什么能够取得这样的成果?他与他的前任有哪些不同? 这是业界追问的问题。

    唐骏认为,自己已经在微软工作了8年,而他们都是微软的空降兵,比如高群耀来自autdesk,吴士宏来自IBM,杜家滨来自惠普。他们对微软真的不如自己了解。有了这8年的基础,他和微软总部以及亚太区的关系都很好,会得到微软总部更多的支持。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唐骏在这时开始考虑离开微软的问题。从外面看,微软总裁风光无限,但唐骏自知,微软中国区总裁自有其难处。

    离开微软你会干什么?唐骏对自己开公司已经不感兴趣了,因他在加盟微软之前已经开过公司了,知道了开公司的乐趣和苦处。他很少做长远计划,那时候他仅有一个朦胧的规划,那就是去一家国企试一下。和他的前任吴士宏不一样,她是做几万人集团的副总,他只做一千人左右不成功的国企的总裁,然后让这家国企成功。

    唐骏当时接受作者采访时说道:我在微软做到这个位置,再到另外一家外企已经没有意义了。微软是最好的,我到外企做,不如留在微软,q-i-s-u-u-奇-*-*书-c-o-软将是我服务的最后一家外企,时间长短我不知道。今后,我又绝对不做自己的企业,这两条路都断了,还能做什么?要么,到大学当老师,要么,只能去国企了。大的好的国企也不会让我做,所以,我只能做一家小的不成功的国企,成功了会有成就感,不成功也会另有一番感受。

    后来,他并没有去国企,而是去了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盛大。唐骏当时之所以选择去国企,是因为那时候国企是中国经济的主要力量,空间大,平台大。2003年之后,新一届政府上台,中国发生许多重大变化,民间经济力量开始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唐骏当时做出判断,民营经济在未来将是一股重要的力量,去民营企业那儿,也许更有自己的发展空间。这是他后来选择盛大的原因。

    盖茨访华

    (一)李开复先行铺路

    2003年2月27日,比尔•盖茨访问北京,唐骏上任后,这是盖茨首次访问北京。比尔•盖茨来到北京之前,微软中国研究院(微软亚洲研究院前身)前任院长、时任微软球副总裁的李开复已于2月24日先行来到北京,为比尔•盖茨访华铺路热身。

    比尔•盖茨此次来华面对的并不只是一片颂歌。2月24日,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市信息产业化工作办公室与微软宿敌IBM中国公司在北京香格里拉饭店举行“中国IBM-Linux解决方案合作中心”(以下简称Linux合作中心)签约仪式。

    2003年2月24日至26日,李开复分批约见了北京各媒体的作者,宣讲微软的“”计划,由此拉开了为盖茨访华热身的活动。

    “”计划是微软今后战略的重点,是微软面对互联网革命做出的抉择。自“”计划问世以来,比尔•盖茨无论走到哪里都不忘宣传其“”梦想。对于这一次,“”计划宣传只是热身,比尔•盖茨将其任务也交给了李开复,因为盖茨有更为重要的任务在身。

    比尔•盖茨访华的目的还是通过各种途径开始流传,流传最广的猜测就是微软迫于Linux的压力,将向中国政府实施共享源代码的计划。另有传言表示比尔•盖茨将与国内部分PC厂商,如联想、TCL等举行会谈,这些厂商迫于成本的压力,准备在PC机上预装Linux操作系统。

    比尔•盖茨上次来到中国是2001年在上海举行的APEC会议。那一次,比尔•盖茨在中国掀起了一阵知识经济的旋风。但就在那时候,“挑战微软”是中国最流行的声音,微软中国忙于应付危机公关,微软中国的前景如何,没有人可以预料。那时候,微软中国区总裁还是高群耀。

    这一次,微软中国区总裁已经换成了唐骏。与高群耀打盗版不同,微软在中国采取了产业联合的方式。微软与产业内的OEM合作伙伴、与政府的关系已经大为改善,比尔•盖茨此行,唐骏的策略将发挥作用。事实上,在与政府的合作方面,与国内厂商的合作方面,比尔•盖茨收获颇丰。

    与政府的合作,即开放源代码,与企业的合作,即是一起推动软件正版化运动。这是唐骏给微软开的药方,获得了微软美国总部的认同。

    (二)签署“源码备用方案”

    比尔•

    盖茨访华期间,很多人发现盖茨显得有些神色憔悴,原因是比尔R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