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未能实现的目的,现在正以新的方式实现。
此语一出天下惊。当年微软决定在中国设立微软亚洲研究院就是例证,中科大、北大、清华等高校,以及中国科学院等院所都认为:这是微软在抢夺中国智慧资源。那一年,“知识经济”一词经中国官方提出后开始流行,人们认为:微软拥有了这些资源就拥有了中国的未来。
坊间的说法则更形象,更直接,将其形容为“狼来了”。
微软在中国的形象也不是从来就差,微软刚到中国来时,并没有被贴上霸道、专横等标签。1999年是个转折年,中国驻南大使馆被炸、《挑战微软》一书的出版是转折年里的标志性事件。唐骏有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要改变微软的这种形象。
面对中国对微软的民族情绪,唐骏从一个中国人的角度说服美国总部理解这种情绪,一方面提出自己的应对措施:有道理的建议,微软加以改进;没有道理的言论,不攻自破。
有些企业很小,他们以挑战微软抬高自己。唐骏对此心平气和: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模式,有人把挑战微软作为模式,也可以。但最终起作用的还是消费者,如果他的功能好过微软,消费者当然会选择他;如果微软依然是首选,他炒作也没有用。用户是最聪明的,他相信用户。
问题并不那么容易解决,这些企业挑战微软的背后,有商业利益的博弈,也有情绪道义的支撑。解决这些问题,不是唐骏就能解决的,也不是微软中国能解决的,甚至不是微软能解决的。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时间,或许时间能抚平伤痕。
垄断追问
一些企业呼吁,微软什么都做了,中国软件产业还做什么?他们认为微软是市场上的垄断者,限制了竞争。
垄断追问是悬在微软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不仅在中国,在美国、欧洲、日本,微软面对着连续不断的垄断追问。
唐骏认为:微软的市场优势是历史形成的,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中国软件是从DOS中文平台、Windows中文平台、WPS起步的,这些软件最后只能由一家公司做,不是他们打死微软,就是微软打死他们。是市场选择了微软。
同时,从消费者的角度考虑,如果中国有10个操作平台,受害的是消费者,因为信息需要标准,需要格式统一。
唐骏安抚国内的企业:微软只做了一个平台和一个应用软件,微软只占中国软件与服务市场的3%。软件的巨大市场在应用软件,微软几乎没有涉足这个领域。同时,微软通过加强与国内企业的合作消除国内企业的抱怨:与国内企业建立互信、平等、互助的兄弟伙伴关系。
没进微软之前,唐骏也觉得微软霸道,他是从一个程序员的角度得出这个结论的。“用微软的开发工具,在Windows上开发应用程序很容易,使用第三方的开发工具在Windows上开发应用程序很困难。我当时觉得微软一定在里面做了些手脚。”
进了微软,唐骏才发现这个逻辑是颠倒过来的,是因为VB太好用了,才导致了Windows 3.0的成功,而不是相反。“没有VB,就没有今天的微软。程序员原来写一个界面很困难,有了VB,一分钟就可以搞定。所以,大家都喜欢用VB开发,所以,Windows上的应用程序迅速地多了起来,应用程序一多,Windows 3.0就普及了。”
2002年5月23日,唐骏去用友谈了合作。在唐骏看来,用友就是靠在微软平台上开发软件赚钱的公司。“有人说微软霸道,整天就想着软件升级赚钱,微软不升级,合作伙伴怎么办?XP一推出,INTEL因此卖掉了奔腾4;XP的摄像功能使摄像头公司出现了巨大商机;内存需要得越来越多;显卡速度要越来越快。微软将整个产业带动了起来,而微软只赚到了其中的2%到3%。”“为了行业的共同繁荣,微软花了很多时间和周边公司打交道,周边公司就希望微软尽快出好东西,越多越好。”“在中国,也有几千家公司在销售微软的产品,也就是说,有几千家公司靠微软活得更好。”
微软是产业的老大,做老大最难,周围的小弟都希望老大做事认真、公正、不犯一点错误。唐骏认为:“老大要照顾所有的小弟,如果有一个小弟没有照顾到,这个小弟就会有意见。”微软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合作伙伴和每个消费者的利益,微软的策略是照顾90%,而“这个世界上只要有1%不满意的声音,加起来的呼声就会铺天盖地,所以,大家可以经常听到反微软的声音”。
微软总部的事情,唐骏管不着,但他要想尽一切办法将美国的负面影响在中国降到最低。
预装正版
唐骏在做未来3到5年的规划。上任时,美国总部并没让他保证什么,唐骏自己给自己提的要求是,未来3到5年,中国微软增长率超过微软在球的任何一家公司。微软在中国业已赚钱,年收入为数亿美元。
唐骏当时很清醒:“这个数字已不算小,要在这个基础上实现球第一的增长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