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宋第一衙内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177、第177章
亲的关系是比较好的,从各种史料来看,他听到父皇驾崩的消息,哭得不能自已。

    完全被突如其来的消息震惊到了。

    而一向不喜欢留下任何记录的高铭,也破天荒的留下了笔记,记录了从他父亲和花荣那里听来的经过。

    基本上可以支持西夏派刺客暗杀文宗一事。

    虽然有矛盾的地方,但作为少数能触摸到机密的人,可信度很高。

    说完这两大案,说回高铭的外交才能。

    东金国皇帝完颜宗弼,虽然跟高铭的关系没那么好,但也是礼遇有加,高铭在大宋做宰相期间,都要卖几分面子给他。

    有观众朋友想问,高铭出使这两个国家的时候都做了什么,能在辽金都留下好印象?

    这个比较难,因为辽国的史料,在辽国灭亡的时候,都毁了。

    金国当时还没有文字,所以没有任何记载。

    至于大宋这边的史料,秉承着正史一贯言简意赅,就几行字。

    高铭自己也没留下任何文字记录,同行的人虽然也有写,但都仅限于场面话,无法还原当时高铭与耶律大石,还有金国皇族之间的交锋过程,十分遗憾。

    至于为什么没有记载,极有可能是为了保密。

    保护一个高铭身为皇城司官员,暗中在对方国家埋钉子的手段。

    为什么这么说呢,后来在东金国起事不断的明教教主,极有可能就是梁山曾经的头领宋江和吴用。

    辽灭,金国分裂,分裂后的东金国内,突然出现了闹事的明教教徒,连皇帝完颜宗弼都懵了。

    金国是信奉萨满的,受辽影响也有佛教,但都是正式的佛教,从没见过什么明教,搞不清楚这伙人是从哪里来的。

    应该就是高铭授意的,叫金国发生内乱,进而瓦解。

    事实也的确按照高铭策划的那样,随着大宋的壮大,金国内乱,持续衰落。

    在完颜宗弼去世后,大宋用过几次兵,便瓦解分裂成了几个部落。

    西金国延续时间要久一些,但也仅仅多存在了十五年。

    东金国和西金国灭亡的时候,高铭还在世,但却不在大宋境内,他去了哪里呢?

    之前说过高铭是个很聪明的人,最聪明的一点就是他懂得急流勇退。

    年纪轻轻封了郡王,做了宰相,伴侣花荣又是太尉。

    一文一武把持朝政数年,外部矛盾基本平稳了。

    他嗅到了危险的味道,按照惯例,是到了内斗的时候了。

    他呢,干脆不陪朝廷的人玩权力游戏了,主动请缨出海寻找扶桑。

    扶桑在哪里,谁也不知道,基本存在于传说中。

    武宗当然不许了,君臣僵持了三天。

    最后,武宗还是松口了,允许高铭和花荣出海。

    导语:【原本就发达的海上贸易,在高铭用蔗糖贸易经营了数年之后,更上一层楼。在国力的支持下,高铭从东部港口出发,开启了他的新篇章。】

    导播室,吴教授。

    “高铭和花荣就这样出海了,根据保留下来的一些航海日志,他们去的地方都是或者风景宜人,或者发达富裕的地方。

    走走停停,一点不急。

    两个字概括,“旅游”。

    但正事可没耽误,高铭带回来东西,现在还出现大家的餐桌上,那就是玉米和马铃薯。

    高产作物的种植和推广,让更少的土地养活了更多的人口。

    为之后的大海航海和全球探索提供了充足的人源保证。

    而负责推广的人,其实就是他的儿子工部尚书高嵩。

    叫朝廷推广玉米和马铃是高铭和花荣最后一次出现在正史记载上。

    虽然后来有传闻,武宗曾派人寻找他,请他出山为官。

    一种说法是,他见到了高铭和花荣,但只是叙旧,没有答应出仕,现在游山玩水,悠闲自在的日子更舒服。

    另一种说法是,他根本没见到他们,因为这俩人已经成仙了。

    我为什么要把最后一种明显不靠谱的传说讲出来呢。

    大概是,很能理解当时百姓的一种心态吧。

    像高铭这样数次力挽狂澜,救国家于危难的人,不吝惜将最美好的祝福送给他。

    对古人来说,什么是最好的?

    就是成仙。

    可以说,高铭这一生之精彩,没有留遗憾给自己,也没有留任何遗憾给大宋。

    至此,关于高铭的解读到这里就结束了。

    感谢大家的收看。

    论坛。

    【帖子标题】:我发现高铭真是迷一样的男子,大宋朝一共四大奇案,两个都跟他有关系。谁来说说,文宗赵佶是不是他秘密做掉的?

    0楼:rbt.

    1楼:不是吧,他胆子再大,也不敢做掉皇帝吧。在牛逼的人,沾上弑君,都活不了。他后来做了那么多年太平宰相,赵楷很信任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