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为了找到这冠冕堂皇的理由秋临江想到了孔子。
孔子何许人也?孔子乃生活在春秋年间不过其思想却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大圣人也。把这人物搬出来说事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孔子赞成变法吗?
这问题很难说但云铮的看法是:孔子的理论中是有赞成变法的内容的。
云铮大学的时候又一次跟室友讨论到这个问题他的室友就说了:“孔子赞成变法?我怎么不知道?”
云铮耸耸肩:“很简单你所看到的孔子的思想是‘删减版’的不是原本。这‘删减版’里面讲的都是什么做人、做事、仁义、忠孝等等这些空口道义的东西所以你不知道孔子赞成变法是正常的。”
秋临江在变法前夕把这哥们搬出来只为了说明一点——那就是咱们平日里整天挂在嘴边的孔圣人也是赞成变法的所以你们就别老用祖宗的家法来挤兑我了。
这个说法很好玩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有道理的而且很显然在大魏孔圣人说的话肯定也比老祖宗更有信服力的所以按事物正常展这满朝的文武大臣应该是同意秋临江变法的。
可惜就这么一件事就是没那么容易因为这群反对变法的大臣也是读过孔子作品的这群人也不是那么好糊弄的他们也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所知道的孔圣人和你秋临江所知道的孔圣人应该是同一个人他在我们读到的书里面可没提到什么赞成变法可在你秋临江那里怎么又赞成变法了?
关于这个问题云铮只想说两点:第一他们说的没错他们所知道的那个孔子确实没怎么提过赞成变法的内容但是也绝对没说有什么反对意见;第二孔子确实又是赞成变法的而且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文化中大部分都是赞同变法的。哪个诸侯国能变法哪个国家就能强大起来在那种动乱的年代学术大师说赞成变法是很正常的孔子他老人家有事没事就去游说诸侯王实际上就是要让这些诸侯王接受自己的观点接受自己的一套理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变革”。
秋临江为了给自己寻找一些理论基础只好把一个死了一千多年的人搬出来说事却意外地现自己搬出来的这个人人家不认可所以从这层面来说秋临江的此次变法从一开始就是处于弱势的因为他压根没有理论的支撑。没有理论支撑最大的麻烦就是容易遭到士子们的攻击。
可惜秋临江不知道在另一个世界的历史中后来有一个叫清朝的朝代出了个叫做“维新变法”的东西玩的也是这套把戏。当时的康有为、梁启等人看到满朝文武反对自己变法也把孔子搬出来说事说孔子也是赞成变法的。
这种说法叫几个好朋友在家里玩一下辩论赛或者是过家家的时候是可以拿出来说的不过要想让大部分信服是不可能这“大部分”人总不可能承认自己从小就读的书是错误的吧?
其实说这么多只需要用六个字就可以总结出来了——“名不正言不顺”。理论这东西往大了说那是能指引大家的向前奋斗的或者是能提升个人思想境界。往小了其实就是一个能忽悠人的东西有了它你就可以让大多数人都对你搞出来的东西信服。可惜秋临江不太会忽悠人他也不知道忽悠人的重要性所以愣是没有搞出云铮心里所想的“理论成果”。缺了这东西你办啥事都没有说头也自然很难获得人家的支持特别是当人家把这“家法”、“祖制”之类的东西搬出来说事的时候你就会显得特别理屈。
当然话又说回来云少帅在肚子里琢磨琢磨很简单可要真想搞一个“理论”的东西是很麻烦的这种东西不是说有就有的也不是你想弄一个弄一个的它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当时政治、经济、文化、风气、思想认识、道德观念等等许多因素的制约。从这角度来说大家也可以明白为什么历史上有那么多的改革不过都是失败的居多。
那么照这个逻辑没有这理论基础做支撑那难道就不能改革啦?
关于这问题云少帅倒是可以很肯定地回答:能。
能先搞出一个理论基础再来搞改革的人是千百年等一回、几十辈子才出一个的天才;搞不出理论成果也想搞改革的有两个前提:第一您是个天才;第二您是深谙你所处的改革环境并且比一般人都熟悉你自己所处的环境。
前面这种情况千百年等一回在云铮前世清朝覆灭后的近半个文学都是这么玩这一时期天才太多理论也很多。(具体的我就不赘述了。)
至于后面这种情况从盘古至今(只考虑封建王朝)云少帅只认一个:张居正。这哥们那是真天才13岁就在“官员考场届”里出过名同时这哥们把整个明朝都吃透了哪里有问题问题的病症到底在哪里哪群人是可以靠得住的哪群人又是需要给一块糖哄骗一下需要怎么改革具体遵循一个什么样的步骤……关于这些张居正都摸得太透了所以他能成功。除此之外要想改革成功谨献上两个字:极难。
理论基础不足只是秋临
江变法败笔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还是这变法在实际贯彻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导致秋临江变法必将失败的最直接的原因。说白了就是秋临江的这些变法措施中存在了太多的问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