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章
孩子的喧哗吵闹声,破坏了整个气氛。那名男子坐在我旁边,任凭他的孩子如何撒野作怪,依旧无动于衷。这种情形谁看了都会生气,车的人似乎都十分不满,最后我终于忍无可忍对他说:“先生,你的孩子打扰了不少乘客,可否请你管管他们?”

    那人抬起呆滞的目光,仿佛如梦初醒,他轻声说:“是,我想我该设法管管他们。我们刚从医院回来,他们的母亲1小时前才过去的。我已经六神无主,孩子们大概也不知该如何是好。”

    你能想象我当时的感觉吗?瞬间,我看此事的角度改变了,想法、感觉与行为也随之一变。我的怒气消,情不自禁为他感到难过,同情与怜悯之情油然而生。“噢,您的夫人刚过世?很抱歉!您能向我谈谈吗?有需要帮忙的地方吗?”所有的一切就此改观。

    许多人在面临生死攸关的危机时,也会大彻大悟,以新的角度去评定生命的意义。有时突然进入一个新角色,如丈夫、妻子、父母、主管或领导,也会发生这种现象。

    看法与本质

    当然并非所有的思维转换,都如同我在纽约地铁的经历那般迅速,我和桑德拉教育儿子的经验,就是一段漫长、艰辛且费神的过程。一开始我们因袭传统与流俗,深信子女的成败代表父母的荣辱。直到后来,思维改变,看事情的角度不同,才彻底调整了自己以及四周的环境。

    为了以新的观点看待儿子,我们必须先重新做人。我们投入时间精力修养品德,建立不同于以往的思维。

    思维与品德是息息相关的,所以说“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思维”。如果本性不改,思维也难以转换。

    第一部分 重新探索自我第一章由内而外面造就自己(五)

    比方说,那天在纽约地铁的转变,也是我的本性使然。我相信,有些人即使得知真实情况,只会略感遗憾或稍有内疚感,顶多默默而尴尬地坐在那名不知所措的男子身旁。同样地,我也相信有人天生比较敏感,一开始就察觉出这名男子深受困扰,而主动去了解与帮助他,不会像我这么后知后觉。

    由此可知,思维的威力无穷,因为它是我们观察外在世界所透过的“镜片”。而思维

    转换无论是瞬间完成或长期酝酿而成,都是改变行为与态度的原动力。

    以原则为中心的思维

    品德成功论植根于一个基本信念之上,那就是人生有些原则(principle)是指向成功圆满的明灯,相当于人世间的自然法则,又仿佛自然科学的定理,放诸四海而皆准,任何人都无法否定其存在或正确性。

    这些原则究竟多么真切、多么不容忽视,由柯克(Frank Koch)在海军学院的杂志《过程》(Proceedings)中讲到的以下这段海上经历,可以获得证明:

    两艘正在演习的战舰在阴沉的天气中航行了数日,我在其中的旗舰上服役。有一天傍晚,我正在船桥上负责望,但在浓重的雾气下,能见度极差。此时船长也守在船桥上指挥一切。

    入夜后不久,船桥一侧的望员忽然报告:“右舷有灯光。”

    船长询问光线是正逼近还是远离。望员答:“逼近。”这表示对方会撞上我们,后果不堪设想。

    船长命令信号手通知对方:“我们正迎面驶来,建议你转向20度。”

    对方说:“我是二等水手,贵船最好转向。”

    这时船长已勃然大怒,他大叫:“告诉他,这里是战舰,转向20度。”

    对方的信号传来:“这里是灯塔。”

    结果,我们改了航道。

    我们随着这位船长经历了一次思维转换,思维一旦移转,整个情况就完改观。这位船长因为视线不良而看不清实情,但是认清事实在日常生活中,对我们就如同对置身浓雾中的船长,同样是很重要的。

    人生的原则仿佛灯塔,是千锤百炼的真理。一般人从经验与社会制约中建立起思维——也就是地图,然后透过这些观点去看待自己的生活与人际关系。但地图并不代表地点本身,只是“主观的事实”,陈述我们对某一地点的认识。而如“灯塔”一般的原则才是“客观的事实”,不论我们的心灵地图如何解释,都无法改变它的存在。

    任何人只要对人类历史的盛衰循环深切了解,都会承认这些原则是颠扑不破、历久而弥新的。国家社会的存亡与兴衰,往往就取决于是否能遵奉这些原则。

    我所强调的这些原则,并非一些深奥玄妙的宗教哲理,也不属于任何特定的宗教或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