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国潮1980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千六百三十二章 大溃败
在内地音乐大局来看,他同样也是输家一个,这才是他对于当前内地娱乐市场需要重新进行考量的重点。

    此外,这种本土创作被外来者碾压的现象还不仅仅只限于乐坛,同样蔓延到了影视剧领域。

    1990年,内地电影彻底从大众艺术沦落为了小众艺术。

    宁卫民从日本给华夏电影输血的行为或许让电影创作者们的日子过得好了一点,各大电影厂也确实拍摄了不少电影。

    但可惜的是,这一两年来,大陆内地少有具有影响力且票房不错的电影问世。

    尤其是今年还不如去年,1989年还有《开国大典》这样的恢弘大作,甚至还有国内第一部恐怖片《黑楼孤魂》惊艳出炉。

    虽说最后这部电影因为吓坏观众,导致影片刚上映不足十天就被强行下架的悲催结果,但尝试性的创新是否值得肯定,无疑已经从社会关注度,和影片票房获得了充分证明。

    可今年呢,至今为止也就姜闻的《本命年》和陈培斯的《父子老爷车》,还算卖座。

    但因为南北口味的差异原因,即使这两部电影也没办法在国范围获得成功,无论是票房成绩还是观众口碑却远远不如去年的两部。

    所以从整体上看,大陆内地电影观众流失的速度依然在加剧,只能说内地电影已经越来越抓不住观众的心了。

    这绝不是什么故意夸大,而且也不能甩锅,以“整个电影市场就是疲软”为借口。

    因为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就摆在眼前,国内电影的票房惨淡的令人心寒。

    但偏偏这个时候,台岛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却在内地的电影市场大杀四方,创造了一个惊人的奇迹——票房过亿。

    老实说,这个故事的套路在不断有琼瑶作品被搬上大银幕的台岛影坛几乎毫无新意。

    影片制作成本也很低,更没请有票房号召力的影星加盟,几乎没有多大的卖点。

    因此该片在台岛公映时票房惨淡,排片几天后就遭下架处理。

    正常情况下,这种电影就算发行录像带也很难有起色。

    但对于大陆内地市场就不一样了。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两岸三地文化背景不同,我们电影创作者多年来太喜欢主旋律,太喜欢探讨民族大义和人性中那些沉甸甸、血淋淋的伟大命题,反而忘记了去表现那些最具备普世价值观的基本情感,忘记了除了“大我”,还有“小我”。

    也有可能是因为近年来大陆的电影市场受到香港电影影响,喜欢拍摄功夫片、武侠片和动作片,电影院里和录像厅差不多,整天都是打打杀杀的。

    结果就像肉吃多了想吃青菜一样,这时候突然冒出来一部催泪弹一样的亲情伦理片,一下子就爆火了。

    当时观众之间传播最广的说法是“一块手绢不够用”,其次是“看完电影手绢都湿透了”。

    以至于这部连台岛自身都没太抱希望的电影,先是在武汉火了,然后到沪海接着火,最后又杀到了京城,迅速在当年席卷国。

    甚至《妈妈再爱我一次》在当年还有大量的集体观影,很多学校从高中到小学几乎都是校出动集体去看。

    就这样,该片在大陆电影票价只有一两块钱的前提下票房最终突破了一亿元,也就是说观影人数达到了一亿人之多。

    如果有人对这个数据还没有感觉,那不妨将票价乘以五十再换算一下试试。

    说实话,这一点,就连宁卫民让雾制片厂花了大价钱制作,由三浦友和主演的《保镖》,又或是阿兰德龙主演的《飓风营救》,在被引进大陆后,也没能做到。

    盖因对一部电影来说,只要能触动人的情感共鸣,比什么大明星和大场面都重要。

    总之,这部算是票房黑马的电影,已经足以证明一个道理——绝不是大陆观众不喜欢看电影,而是大陆的电影逐渐变得不值得观众花钱去看了。

    除了电影,台岛所擅长的亲情戏码也在电视剧领域获得了良好的反响。

    较之港城的电视剧,八九十年代的台岛电视剧给大陆观众的印象是更偏重于人情和人性的表现,在表达都市生活题材方面,也注重人生寓意的传达。

    继《星星知我心》、《一剪梅》、《几度夕阳红》、《京华烟云》之后,《庭院深深》、《婉君》和马景涛、刘松仁所主演的《春去春又回》依然成了这一年让无数观众为之揪心和牵肠挂肚想头,牢牢把许多观众每天准时锁定在电视机前。

    在收视率方面能与之媲美的仅有这一年播出的港城现实题材的电视剧《流氓大亨》、《义不容情》和《我本善良》。

    最多再加上几部引进的外国电视剧,比如美国的《神探亨特》、《成长的烦恼》,还有那部由雾制片厂拍摄,由三浦友和主演,没能在日本上映,倒先在大陆播出的日本电视剧《女人阶梯》。

    以及另一部这次被宁卫民顺便引进,刚刚给带回来的,1985年由TBS电视台拍摄完成的,由现在松本事务所名下两位演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