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行动。
德皇收下奥匈大使的信件,并当场表示,奥地利“可以肯定地指望德国作为一个盟国和友邦为它的后盾”。“德国全力支持”奥匈对塞尔维亚“采取军事行动”,并且认为,“如果我们放过这次如此有利的机会,将是可惜的”。
7月5日和6日,威廉二世接连召集高级将领和政fǔ大臣,在波茨坦宫举行会议。他把可能发生战争的信息告诉自己的宠臣。将军们回答皇帝,一切战争准备已经就绪。总参谋部的军需部长报告皇帝:“在这次觐见后,我就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做了。
动员计划已在1914年3月31日完成。军队和往常一样,都已做好准备。”于是德国作出了发动战争的决策。
奥总参谋长也于7月5日谒见奥皇,转达了德国的答复。老皇帝还是犹豫不决。“要是英国、法国、特别是俄国向我们发动进攻那可怎么办啊?”
“我们不是还有德皇的保证吗?威廉二世和他的总理已经向我们的外交大臣口头保证,德意志帝国将作为我们坚实的后盾。
“那好吧,既然有德国的保证,剩下的事情就麻烦你了。”这位82岁的老皇帝喃喃地:“现在我们不能再回头了,将要发生一场可怕的战争。”奥匈立即着手准备挑动战争。
在德奥准备发动战争的同时,俄法两国也积极备战。法国总统彭加勒和总理维维安尼访问俄国。两国相互保证,一旦对德国开战,两国一定履行自己作为盟国的义务,俄国过去在1909、1912和1913年的国际危机中,曾经三次让步和退缩,现在它决定这次绝不让步和退缩了。
俄法在两国会谈公报中以及在公开的外交场合,都一再强调两国“珍贵的友谊”,大肆渲染“亲如兄弟的海陆军力量”,并互相表示要“忠诚不懈地与它的盟邦合作”。
两国首脑会谈期间,俄国在彼得堡冬宫举行了招待宴会。席间,法国总统彭加勒特地同奥匈大使交谈,要大使转告奥匈政fǔ“应当特别慎重”处理对塞尔维亚的关系。他强调:“塞尔维亚在俄国人民中间是很亲密的朋友,而俄国又有盟邦法国,在这个问题上真不知有多少可怕的纠纷。”
英国也已经做好战争准备,并且认为迟打不如早打,再拖延下去,将对自己不利。因为英国看到德国的生产能力比自己强大,在海军造舰竞赛中将会很快赶上来,希望在目前仍保持海军优势的情况下,通过战争击败危险的竞争对手。不过在萨拉热窝事件后,英国开始并没有流露参战的意向,因为它既担心德国悬崖勒马,又怕承担首先发动战争的责任。
同时,英国议会和内阁中存在着一个亲德派。英国内阁中,12名阁员不赞成参战。整个工人阶级和大部分自由党人反对参战。特拉法加广场上的群众集会要求英国宣布中立。
在声势浩大的和平运动的压力下,英国外交大臣格雷向德国驻英大使,英国同俄法两国没有任何同盟关系,不受任何义务约束,并一再申明英国的态度是“尽一切可能防止在大国之间发生战争。”
奥匈在德国支持的鼓舞下,积极准备发动侵略塞尔维亚的战争。它选择法国总统彭加勒离开俄国回国这一天,向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限令48时答复。
最后通牒指责塞尔维亚政fǔ违反它对奥匈的承诺,纵容反奥运动,甚至纵容恐怖行为。指出:“根据6月28日暗杀案罪犯的供认,可以看出萨拉热窝暗杀案是在贝尔格莱德策划的,凶手所使用的武器和爆炸物都是由塞尔维亚的军官和官吏提供的。最后,凶犯携带武器进入波斯尼亚,也是由塞尔维亚边防军官员加以安排和协助的。”据此,奥匈要求塞尔维亚政fǔ公开严厉谴责一切反奥宣传。
接着奥匈提出10项具体要求,其中包括:塞尔维亚报纸不准刊载反奥文章;查封反奥组织;肃清学校教育中反奥宣传因素;按照奥匈提出的名单罢免那些参与反奥宣传的文武官员;奥匈当局参与镇压塞尔维亚境内的反奥运动;奥匈的代表进入塞尔维亚境内调查萨拉热窝事件;严惩萨拉热窝事件有关人员;塞尔维亚政fǔ必须就某些高级官员在萨拉热窝事件后发表的反奥言论作出明;最后,塞尔维亚政fǔ应当把命令它采取的一切措施的执行情况立即通知奥匈帝国政fǔ。
在通牒中,奥匈蓄意挑衅,使用了侮辱性语言。这个最后通牒的内容,德国事先就知道了,并且认为,“为保持一个独立国家的尊严,塞尔维亚显然是不能接受这些条件的”,结果只有战争。
但是,塞尔维亚为了避免战争,尽量克制忍让,除了不同意奥匈派人干涉塞尔维亚内政之外,其余各项均表示接受。可是,奥匈不顾一切地按照预定计划,于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
奥匈发出最后通牒之后,俄国通知奥地利,攻击塞尔维亚会引起俄国的总动员,并表示俄国不容许奥地利打垮塞尔维亚,成为巴尔干半岛的霸主。7月26日,英国外交大臣格雷提议德、英、法、意四国调停奥、塞之间的不和。但英国在暗中极力怂恿法俄对德奥作战,并保证给予支持,这就给法俄两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