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辽国小奸臣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九章 新变化(依然二合一)
是契丹的智者。鹤蛇散人记得看了收藏本站哦,这里更新真的快。充其量也不过是一群有文化的蛮夷而已,即便他们当时有汉奸文人帮助,但要造出一套成熟的文字体系,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要知道,当年仓颉造字而鬼神哭,能够造字的人,哪怕在汉人中也是凤毛麟角,一等一的大神,你们一帮契丹萨满和当了汉奸的三流文人就能造出字来了?

    所以,他们就弄了个四不像。

    契丹文分成两种,一种叫大字,偏旁部首什么的都是偷的汉字,都是方块字,属于表意文字,有点类似后世霓虹国正式场合使用的文字。

    还有一种叫小字,类似后世的拼音,差不多有500个字符,形状类似后世的回鹘文和蒙古文,弯弯绕绕的,看着极其繁杂,而且部都要会背会写。…,

    虽然契丹文被定为辽国官方文字,和汉字并行。但是这种会的人不多,用起来麻烦的文字跟言简意赅且流传广泛的汉字怎么比!!!!

    所以辽国到现在,整个公文体系几乎都是用的汉字。

    而作为皇室子弟,两种语言他们都要学,特别是契丹文,更是重中之重。虽然包括老师在内都觉得用处不大,但是严厉教导这帮孩童,要好好学习本民族的文字。

    于是,萧凛先就开始了他的苦逼学习生涯。

    作为一个经过现代教育系统培训,研究生毕业的萧凛先,在学习方面,不知道比这帮古人高到哪里去了,但是面对这么一个很奇怪而且没有逻辑的契丹文系统,他也表示学的很痛苦。。只能死记硬背,但是进度还是很喜人,远远超过以神童自诩的张元应。

    至于汉字和汉学?这帮辽人的汉学底蕴还不如他呢,虽然萧凛先会的儒家经典可能没有他们多,但是萧凛先打下的底子,乃是正宗的汉学底子,比辽国这帮二手货不知道正宗到哪里去了。

    汉学传到辽国,由于语言和民族不同的关系,变成了另外一个样子,画面十分精奇。

    辽人都爱诗,南朝的诗文选集几乎算是辽国最紧俏的商品之一,不少辽人都爱读几句诗,但是辽人所读之诗,跟原版有很大不同,大概就是机翻和原文的差别。

    月明里和尚门子打。 。水底里树上老鸦坐。

    这是辽人孩童在私塾里所读的诗,连耶律浚都读过,是不是感觉很有些打油诗的意味。

    但是实际情况是,这就是贾岛那句著名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辽国版。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萧凛先当时读到辽国诗文的时候,突然发觉,自己那首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的打油诗,在辽人眼里可能真的是写得极好极正宗了。

    这个就有点像后世某些浓浓的翻译腔,还t方言版的。

    “哎哟!俺的老伙计,俺恨不得用脚狠狠踢你的腚!”“看在老天爷的份上,俺弄死几个狗日的!”

    只有信。鹤蛇散人记得看了收藏本站哦,这里更新真的快。没达和雅,意思也有些不通。

    古诗这种讲究意象的东西,生硬翻译的话只会弄得人一头雾水,只有在身处那个语言体系的能体会其意境才能明白其真意。就像李白的诗很难原汁原味翻译成英文一样,白发三千丈,如果直白的翻译,就没有那个味道了。

    而在这个方面,萧凛先比那些教他的辽人要正宗的多,毕竟从小到大,那么多古文不是白背的,很多阅读理解不是白做的,而这些辽人从一开始就没有学到正确的。

    所以,萧凛先入学以来,一跃成为班里学习成绩最好的人,汉学尤佳,如果能选班委的话,萧凛先说不定早就是学习委员和汉学课代表了。

    但是萧凛先也有自己的烦恼,那就是文字这一关。…,

    倒不是简体转繁体的问题,而是他用不惯毛笔。

    前世用惯硬笔,书写这一关,对于萧凛先来说简直太难了。特别是练完了横平竖直的方块字之后,再用毛笔写那些弯弯曲曲的契丹文,纸上很容易留下一个个墨团。

    可能是萧家人天生都是握惯了刀剑的手,萧凛先无论怎么努力都差强人意。幸好辽国也是不缺字帖的。萧凛先只好按照后世记忆里的路子,一边永字八法不停地练,另一边,弯弯曲曲的契丹文也没有放下,拼命用功练习,虽然收效不如汉字,但是好歹也有进步。

    萧凛先之前设想的成为辽国下一代孩子王,暗中拓展人脉的计划,不仅并没有搁浅,反而愈发顺利。

    随着萧凛先耶律花哥等人入宫读书的消息的传开,不少权贵都通过各种渠道,将自家的孩子往宫里送。。皇宫的学府里,现在已经多了不少人。

    有人的地方,依然有江湖。少年派和狂派的斗争依然在继续,不过由宫外转到了宫内。而且参与的人,血脉越来越尊贵,不少王孙都加入了斗争的行列。而萧凛先也通过各种手段和层出不穷的吃食,成功地笼络了不少二代,少年派的规模越来越大,而新加入萧凛先这个圈子的成员,身份个顶个的高。

    毕竟,能被送到宫里读书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