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破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损有余以补不足’的本性,口中虽喊着‘顺应天道’,实际上都在‘损不足以奉有余’,妄图追求长生久视,达到超越天地、轮回的无上大道;佛家看透了这一切,道出了‘苦集灭道’四圣谛,道出了‘空’的至道。顺逆之间,都想着超越,最后也都是一场枉然拼斗。
有时候,思考得太深,思考得太远,也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杜邦告诉自己,长生久视、超越天地轮回不是他的目标,眼下他要做的就是,在天道的规范之内,规规矩矩地做一只‘刍狗’。所有的生灵永远都不会甘心于被摆布的地位,他们都会一直争斗下去,不管宇宙毁灭、天地轮回。他自知自己不是那天命所胤者,不可能打破天道的法则,超越一切而永恒,他只希望籍用自己的才能、智慧,为不屈不服的生灵们留下点有用的东西,为所有生灵的争斗大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他只不过是一个有着不平凡际遇的平凡人,没有必要把自己当为救世主,那样活得太不实际,也会太累的。
[特别注解:‘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道德经》第五章,原意是:天地没有仁爱之心,对待万事万物都一视同仁,任其自由生灭,发展,尽其秉性,就像祭祀用的草编狗一样,达到它应有的作用,最后被抛弃。这里的‘仁爱之心’是指人类的‘私爱’,类似于自己觉得就说好,自己觉得不好,就说不好的这种私爱。天地是没有这种私爱的,对待万事万物他都一视同仁,不会因为人类自称‘万物之灵’而就有所偏私,这才是至正、至公的体现。这句话被许多人给误解成了:天地不仁不慈,把万物当成猪狗一样来奴役……这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