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这样的地方,难道还没有美感吗?恐怕连最起码的审美兴趣也没有。
人是环境中的一员,不可能与环境二元分开的,我们时刻受环境的影响与制约。
柏---林---特提出“介入美学”,李---泽---厚指出“自然的人化”,其实都是告诉我们:美要在人的作用下才能产生。然而,人的行动必须符合规律性和目的性。可惜,人们大多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
审美疲劳也可能与异---化---劳动有关。
“异---化---劳---动”一说最初由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提出。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不仅是产生价值的手段,而且是促进人的自由发展的重要条件,但资--本---主--义的劳动关系却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表现在:一、人与劳动的异化,人的发展受制于劳动,好像带上了一把枷锁;
二、人与劳动产品的异化,人越是努力工作,越是得不到自己劳动的结果;
三、人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人不复为人,而沦陷为机器的奴隶;
四、人与人的异-----化,表现在人与人的对立。
其实,在我们自称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度又何尝没发生呢?像深湾富---士----康的十二--连----跳不正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
郎---咸---平说得好,虽然中国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但资-本-主-义的弯路我们都走了一遍,包括异--化--劳动。
说实话,资-本-主-义的确死亡了。但只是原始的资-本-主-义,新的资-本-主-义萌发出勃勃的生机。
就说工----人---阶----级。他们在工作条件、福利待遇、晋升机制、带薪假期等方面比中国的工薪阶层好得多,但他们还是不满足,经常游行示威,争取权益。-
异---化--劳---动过后,可能跟着的是疲劳、焦虑的状态,于是便有了休息状态。
很多人工作了一周或相当长时间后,总是想好好休息一番,以弥补工作日的缺失。
平时睡七八个小时。放假就休息十来个小时,除了大鱼大肉,就是搓麻将、通宵上网、嗜酒抽烟、到处游荡。
转眼间就要上班了,整个人都很疲软,无精打采,专家说这是假期综合症。
我想,醉生梦死的休息状态不仅是钝化审美的需求,而且是削弱生命的做法,很不可取。
还有,物欲主---义会造成审美疲劳。
首先。我们必须肯定“物质人”的前提。马---克---思说,人类必须先解决衣、食、住、行,才能进行科学和艺术活动。这不仅说明物质条件的重要性。而且肯定了精神活动比物质活动更加高级。
管子也说,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也指出,最底层的需要是生理的需求,物质无疑是其中之一。
刘--小---枫在《圣--灵--降--临--的--叙---事》里说,上帝之外有一种力量,令我们摆脱经济、政治、社会等束缚,从而得到了永恒的救赎。这个说法恐怕只有基督徒才相信。
马---克--思--主---义说,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世界的基本属性。其实,人本身也是物质的。像我们的皮肤氧化后变黄,那就是蛋白质氧化的结果。我们需要物质来令我们身体受益。为我们以后的精神活动提供帮助。
其实,美与功利性不是必然地绝缘的。像“美食”一词就将功利性与美感结合起来。《说文解字》也说了“美”的本源:“羊大为美。”但是,物质的多少与精神的高低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现在,我们的物质条件不是很少,而是很多,却不见得我们的精神境界有太大的提升,反而我们会感觉不安、焦虑。
人需要物质,根本在于我们人类有欲---望。欲---望本非天然地坏,但到了一定极限,便会适得其反。
叔本华认为,人生是痛苦的,就在于人有太多的。同时,对物质的过度依赖,可以证明人的精神世界有点匮乏。
老子说“去甚、去奢、去泰”,“淡乎其无味”,宗白华则说“绚烂之极归于平淡”,都提倡节欲,过上清淡、无为的生活,都为物欲横流的时代提供了启示。
拜金主义侵蚀着人们对审美的追求,因此,人们产生了审美疲劳。
毫无疑问,金钱对我们来说,十分重要。
在商品经济的时代,没有金钱,寸步难行。但是,我们会发现很多富豪过得并不愉快,反而有很多烦恼,在交往中常常对自己身边的人惴惴不安。
有人说,数钱能使人产生幸福感,其实不然!
一定数量的钱的确能加强幸福感,但过度了就是快感,反衬出心灵的空虚。
就像是女人,她们是天生的购物狂,面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