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明朝那些事儿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日落西山 第九章 东林党的实力
药。

    这意思是说,崔大夫已经够没水平了,您比他还要差。

    所以这奏疏刚送上去,内阁就放出话来,杨先生是没有好下场的。

    三天后,这个预言得到了印证。

    明光宗突然派人下令,召见几位大臣,这些人包括方从哲、周嘉谟、孙如游,当然,还有杨涟。此外,他还命令,锦衣卫同时进宫,听候指示。

    命令一下来,大家就认定,杨涟要完蛋了。

    因为在这拨人里,方从哲是首辅,周嘉谟是吏部尚书,孙如游是礼部尚书,都是部级干部,只有杨涟先生,是七品给事中。

    而且会见大臣的时候,召集锦衣卫,只有一种可能——收拾他。

    由于之前的举动,杨涟知名度大增,大家钦佩他的人品,就去找方从哲,让他帮忙求个情。

    方从哲倒也是个老好人,找到杨涟,告诉他,等会进宫的时候,你态度积极点,给皇上磕个头,认个错,这事就算过去了。

    但是杨涟的回答,差点没让他一口气背过去:

    “死就死(死即死耳),我犯了什么错?!”

    旁边的周嘉谟连忙打圆场:

    “方先生(方从哲)是好意。”

    可到杨先生这里,好意也不好使:

    “知道是好意,怕我被人打死,要得了伤寒,几天不出汗,也就死了,死有什么可怕!但要我认错,绝无可能!”

    就这样,杨涟雄赳赳气昂昂地进了宫,虽然他知道,前方等待着他的,将是锦衣卫的大棍。

    可是他错了。

    那位躺在床上,病得奄奄一息的皇帝陛下非但没有发火,反而和颜悦色说了这样一句话:

    “国家的事情,靠你们尽心为我分忧了。”

    虽然称呼是复数,但他说这句话的时候,眼睛只看着杨涟。

    这之后,他讲了许多事情,从儿子到老婆,再到郑贵妃,最后,他下达了两条命令:

    一、赶走崔文升。

    二、收回封郑贵妃为太后的谕令。

    这意味着,皇帝陛下听从了杨涟的建议,毫无条件,毫无抱怨。

    当然,对于他而言,这只是个顺理成章的安排。

    但他绝不会想到,他这个无意间的举动,将对历史产生极重要的影响。

    因为他并不知道,此时此刻,在他对面的那个人心中的想法。

    从这一刻起,杨涟已下定了决心——以死相报。

    一直以来,他都只是个小人物,虽然他很活跃,很有抱负,声望也很高,他终究只是小人物。

    然而眼前的这个人,这个统治天下的皇帝,却毫无保留地尊重,并认可了自己的情感、抱负,以及纯粹。

    所以他决定,以死相报,致死不休。

    这种行为,不是愚忠,不是效命,甚至也不是报答。

    它起源于一个无可争议,无可辩驳的真理:

    士为知己者死。

    这一天是万历四十八年(1620)八月二十二日,明光宗活在世上的时间,还有十天。

    这是晚明历史上最神秘莫测的十天。一场更为狠毒的阴谋,即将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