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明朝那些事儿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帝国飘摇 第十五章 兵不厌诈
东城发动猛攻。

    现在只剩下南城和北城了。

    短暂犹豫之后,小西行长作出了这样的决定:

    “南城广阔,不利用兵,新军(朝鲜军)五千人,驻守南城含毯门。”

    “余部主力防守北城!”

    我相信,在这一瞬间,他脑海中闪过的,是一天前的那一幕。

    “剩余部队为预备队,由我亲自统领!”

    至此,小西行长部署完毕。

    从明军的动向和驻扎看,东面应无敌军,南面必有佯攻,而主攻方向一定是西北两城,我相信,这个判断是正确的。只要打退明军总攻,固守待援,胜利必定属于我们!

    此时,在城外的明军大营,李如松终于说出了他隐藏已久的进攻计划:

    “我军的主攻方向,是西城。”

    攻城明军共计四万五千余人,具体部署如下:

    “左军指挥杨元,率军一万人,攻击西城小西门。”

    “中军指挥李如柏,率军一万人,攻击西城大西门。”

    “右军指挥张世爵,率军一万人,攻击西北七星门。”

    “以上三万人,为我军攻击主力。”

    第二个被部署的地区,是北城。

    “南军(即戚家军)指挥吴惟忠,率军三千人,攻击北城牡丹台!”

    平时开会时,李如松说话基本上是独角戏,他说,别人听,然而就在此时,一个人打断了他的话:

    “此攻城部署,在下认为不妥。”

    打断他的人,叫做查大受。

    查大受,铁岭人,李成梁家丁出身,时任副总兵。

    作为李成梁的得力部将,查大受身经百战,有丰富的战斗经验,且与李成梁感情深厚,凭着这层关系,他还是敢说两句话的:

    “我军驻扎于西城,已有两日,日军可能已判断出我军主攻方向,如在西城加强防守,我军恐难攻克。”

    “此外,南军虽为我军主力,但北城地势太高,仰攻十分不利,难以破城。”

    要说还是查大受有面子,李如松竟然没吭声,听他把话说完了。

    当然,面子也就到此为止,李司令把手一挥,大喝一声:

    “这些事不用你理,只管听命!”

    接下来是东城和南城:

    “东城不必攻击!”

    “为什么?”这次提出问题的,是祖承训。

    虽然他很怕李如松,但实在是不明白,既然兵力有余,为何不进攻东城呢?

    而回答也确实不出所料,言简意赅,简单粗暴:

    “你没有读过兵法吗?围师必缺!”

    所谓围师必缺,是一种心理战术,具体说来,是指在攻城之时,不可将城池围死,因为如果敌军深陷重围,无处可跑,眼看没活路,必定会拼死抵抗,如果真把城围死了,城里这两万多玩命的冲出来,能不能挡得住,那实在很难说。

    最后一个,是南城。

    “神机营参将骆尚志,率南军精锐两千,辽东副总兵祖承训,率军八千,攻击南城含毯门,由我亲自督战,务求必克!”

    直到这最后的一刻,李如松才摊出了所有的底牌。

    在宁夏之战中,李如松亲眼看到了困兽的威力,在优势明军的围困下,城内叛军却顽固到了极点,土包堆不上,水也淹不死,内无粮草,外援断绝,居然坚持了近半年,明军千方百计、死伤无数,才得以获胜。

    在这场惨烈的战役中,李如松领悟了极其重要的两点秘诀:

    一、要让对方绝望,必先给他希望,此所谓围师必缺。

    二、要攻破城池,最好的攻击点,不是最弱的位置,而是对方想象不到的地方。

    于是在两天前,他攻击了北城,并将主力驻扎在西城,放开东城,不理会南城。

    西城是大军的集结地,这里必定是主攻的方向。

    南城过于广阔,无法确定突破点,不利于攻城,绝不会有人攻击这里。

    北城曾被进攻试探,这很可能是攻击的前奏。

    所以,我真正的目标,是南城,含毯门。

    当所有人终于恍然大悟的时候,李如松已经说出了最后的安排:

    “副总兵佟养正,率军九千人,为预备队。”

    应该说,这是一个不起眼的人,也是一个不起眼的安排,在之后的战役中也毫无作用。

    但十分滑稽的是,这个不起眼的副总兵,却是一个影响了历史的人,所谓主将李如松,和他相比,实在是不值一提。

    具体说来是这样的:十几年后,在一次战役失败后,他和他的弟弟佟养性搞顺风倒,投降了后金,当了早期汉奸,成为满清的建国支柱。

    他有一个儿子,叫做佟图赖,这位佟图赖有几儿几女,先说其中一个女儿,嫁给了一个人,叫做爱新觉罗·福临,俗称顺治皇帝。

    佟图赖的这位女儿,后来被称为孝康皇后,生了个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