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北宋大相公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汴梁时月 第四百三十八章 化敌为友
么,驮匣中价值几许,镖师是不清楚的,只需货主的一纸封条,便是铁定的合同,货主也从未质疑过镖局是否会将细软调包抽换,是否会把银锭遗失走漏。有了出生入死、舍生忘死的升华,还有什么不可信任的。经商无非诚义,走镖不过忱义,皆守义之人也。

    道光年后,票号业兴起,两地资金往来只需一纸书信即可,如此不仅降低了运送费用,缩短了往来时间,且更加安可靠,于是镖局的作用有所降落。之后到来的一次次大的社会动荡不仅使镖局无补于事,也使商号损失殆尽。镖师镇小盗,商兴赖国运。正如再高的围墙也挡不住官府的抄家查没一样,再强的镖师也抵不住群寇的奔袭偷营,镖师保的是一己一家之利,群寇揭杆为的只是有口饭吃,有件衣穿。匪盗四起,民不聊生,内忧外患,国无宁日,百万军兵尚且以卵投石,杯水车薪,几个镖师岂有回天之力,万能之用。

    镖师这一行业从宋朝发展至明清,而最后的明清时期也是其发展的巅峰。

    那时有财力求人送镖的大多是大户人家,运送的物品也十分贵重,这些镖师们肩上的担子之重也是可想而知的。而镖局作为古代的特种服务行业,其目的是要通过走镖来赚钱,既然是要赚钱,自然是不能只靠武力来打打杀杀。负责走镖的头目,他的社会关系显然也是一个重要的部分,这也是流传下来的镖师说走镖要靠面子的重要原因。

    古代的镖师们每次出镖都是长途跋涉,一路上除了要面对危险保护运送物品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如何保证休息。

    当时的镖师们在押镖的过程中一般会选择走大路,林间小路是基本不会触碰的,因为这样可以将遇到歹人的风险降到最低。

    当时官路的两旁会有众多客栈,从低档次到高档次,鳞次栉比,而一般的旅客都会选择看起来更加豪华的旅店,但镖师们则不同,他们会用一个“三不住”原则先进行筛选,符合要求的入选之后再做最终的选择。

    这个所谓的三不住原则指的是:“不住新店,不住易主之店,以及不住娼店。”

    古代镖师出镖的时候一般会选择几名老镖师压阵,这些人对于沿途的客栈都十分熟悉,与客栈老板相处甚欢,也有一些固定的落脚点。

    他们在做事的时候一般十分谨慎,会排除所有不确定的危险因素, 因此他们对于那些不了解底细的新店是不敢轻易选择的。

    易主的店和新店大同小异,虽然店可能是老店,但是随着老板的变更,里面的伙计往往也都是新面孔,而这些新面孔的善恶是不能当即区分出来的,存在一定的危险。

    再加上当时歹徒劫店霸店的事情时有发生,说不定其中的某一个店员就是劫店的土匪,所以在没有弄清情况之前,镖师们是不会住进这种旅店的,以免自己在睡梦中被人做成人肉馒头。

    而所谓的娼店,指的是那些既像普通旅店一样接待正常旅客,也承接嫖客的旅店,靠着妓.女招来大量的嫖客。

    当时部分客栈距离城镇的距离较远,附近也没有青楼供旅人消遣,于是他们就做起了联合经营。

    这种娼店虽然是老店,但是来这里的人一般都不是什么善茬,敢来嫖.娼的,要么是大富大贵之人,要么是有权有势之人,为了避免风险与不必要的麻烦,镖师们自然也不会选择住在这里。

    更何况有的时候镖师们还需要护送客人家中的女眷赶路,这就更加不方便住在娼店里了。

    因此镖师们一般只会选择那些知根知底的老店,或是对老板深信不疑的店,不过即使这样,他们在进店之前也都要进行细致的检查,如同选店一样,需要三条规矩,即所谓“进店三要”。

    他们进店之后,要检查店内的客人有无异相,长相凶残奸诈者不要;店外街道有无异味,街道上有异味的不要;以及厨房中有无异味,饭菜有异味的。

    这三件事分别是为了保证店内没有面相凶恶之人,店外没有埋伏的恶徒,以及饭菜内没有被人下药。

    在确定周边环境基本安之后,镖师们才会去到店内进行休息。

    在镖师入住的时候,他们会专门选出一人在外看管马匹和车辆,为的就是在发生意外情况的时候能够直接逃离现场,可见镖师们非常的小心谨慎,对走镖也极其负责任。

    那些上楼休息的人也和其他旅客不同,首先他们在睡觉的时候,头是靠着窗户而不是炕沿的,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能够听到窗外的动静,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反应。

    而且,在遇到贼人攻击的时候也可以直接起身,不需要翻身下床,省下了一定的时间与力气。

    为了能够在发生突发情况时更快反应,镖师们的鞋子也是鞋头冲外摆放的,这样方便他们在应对突发情况时,迅速起身。

    除了独特的睡觉方向之外,镖师们在睡觉的时候还有一个“三不离”的要求,即武器和衣服不能离身,马匹不能离院。

    这些规矩的定制都是为了让镖师们在紧急情况下具有反抗和逃离的能力,降低了镖师们受到性命威胁的概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