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唐从挽救长孙皇后开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0429 大洋彼岸
疼疼疼,姨母轻点,耳朵掉了。”

    长孙无垢道:“掉了正好,给你长个记性,让你心里有个长幼尊卑。”

    陈景恪直接认怂,道:“我错了,我真的知道错了,以后再也不敢了。”

    李世民和长孙无垢当然不是真的生气,只是逗乐罢了,闹了一会儿就放开了他。

    各自坐好之后,李世民问道:“给我说清楚,是看不上我写的诗吗?”

    陈景恪哪敢说不,连忙摇头道:“怎么可能,陛下这首诗写的老好了。”

    李世民神色稍霁,道:“那你为何要摆出那副表情。”

    陈景恪小心的道:“姨母看错了,我其实一直在鼓掌叫好。”

    长孙无垢杏眼一瞪,道:“你说我看错了?”

    陈景恪支支吾吾的道:“您真的看错了,我那不是不屑,是……是……”

    李世民斜睨道:“是什么?”

    陈景恪无法,只能硬着头皮道:“是我恰好知道一首类似的诗词,听到陛下的诗就忍不住做对比呢。”

    李世民没想到会是这个答桉,顿时就来了兴致。

    对自己这首诗他可是很满意的,标准的上佳之作,放眼大唐没几个能超过的。

    当然,这是因为此时才是初唐时期,中原才刚刚结束动乱,文风还未大兴。

    那些着名的诗人要么还在吃奶,要么还没有出生,灿烂的‘唐诗’还没有出现。

    在当前的情况下,李世民这首诗确实算得上是上佳之作了,他完全有自信的资本。

    当然,比起诗,他的威凤赋才是真正的经典之作。

    即便是和历史上那些着名的文人名作相比,也毫不逊色。

    听陈景恪说有相似的诗,自信心爆棚的李世民顿时来了兴趣,道:

    “来,说说你知道的那首诗,我也来对比品评一番。”

    陈景恪迟疑的道:“这个……”

    见他不肯,李世民还以为那首诗不好,就更不肯放过了,道:

    “说,不说等会腿给你打断。”

    陈景恪自然知道他不会打断自己的腿,但也知道没办法拒绝,只能说道:

    “好吧,我说了。”

    “说。”

    于是陈景恪就把王维的那一首,《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给读了一遍: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然后大殿里安静的落针可闻。

    李世民脸色一阵青一阵红,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原本还觉得自己的诗不错,可是和这首一比就落了下乘,这让志得意满的他很是尴尬。

    长孙无垢也有些傻眼了,早知道就不找陈景恪的茬了。

    不过她还是向着自家丈夫的,连忙打圆场道:“景恪这首诗气势虽足,然韵律不合,且多用重复字词,终归是落了下乘。”

    李世民脸色这才稍稍好看一些。

    陈景恪就算再傻也知道,这会儿不是争辩孰优孰劣的时候。

    但又不能昧着良心说这首诗不好,只能转而说道:

    “这首诗不是我写的,是当年我家族长辈目睹了大朝会盛况后所写。”

    李世民问道:“哦?你家族长辈是哪一年来的长安?”

    陈景恪大脑急速转动,肯定不能说是最近几年,否则没办法解释家族败亡之事。

    但也不能太过久远,因为再久一点就到隋朝去了。

    至于李渊当皇帝那几年,大唐天天被东突厥欺凌,也没有万国来朝之事。

    思来想去也就是灭东突厥之后最合适,于是他就说道:“应该是贞观五年。”

    李世民也顺势转移了话题,道:“贞观五年元日?那一年我大唐活捉颉利覆灭东突厥,也是大唐万国来朝的开端。”

    陈景恪连忙道:“是的,那位族老正是听闻此事才来的长安。”

    “回去之后就说圣天子在位,提议举族归唐。”

    “但部分族人过惯了自由自在的日子,愿意把研究成果交给大唐,人却不愿意回来。”

    李世民不禁点头,他完全能理解这种想法,换成他也不愿意回来。

    不,换成他连研究成果都不愿意和人分享。

    “后来呢?”

    陈景恪说道:“后来具体发生了什么我也不是很清楚,反正此事搁置了。”

    “再后来,在探索大洋彼岸的商洲的行动中损失惨重,最后一点力量也埋葬在了暴风雨中。”

    “此时我们家族已经不剩下几个人了,无法独立再在外面生存。”

    “于是归唐的提议再次被拿了出来,这次再也没有人反对。”

    “经过商议之后,决定让我回来。”

    这个故事错漏百出,可李世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