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个折冲府共计一万五千人前往草原。
与此同时,大唐的使者再一次出发前往薛延陀,传达了天可汗大唐圣人李世民的旨意。
要么交出叛贼并把契必何力送回,要么战场上见真章。
若敢伤害契必将军的家人,就以夷男三名族人偿命,若伤害契必将军则以夷男全族陪葬。
听到这个消息,薛延陀大部分人都义愤填膺,纷纷要求杀了使者和契必何力全家。
这些人多是近十年崛起的年轻一辈,没有经历过十多年前唐灭东突厥之战。
对于大唐的战斗力了解不深。
还有少部分人则忧心忡忡,大唐太强最好别招惹。
就算真要打这一仗,也别把事情做绝,等战争结束再处置契必何力也不迟。
潜在意思就是,如果我们答应了一切好说,如果打输了还有个谈判的筹码。
这些多是老人,甚至很多作为附从军参加过灭东突厥之战,他们比谁都清楚唐军战斗力的恐惧。
唐军不满万,满万不可敌。
这句话的背后可是无数实打实的战绩,否则怎么可能会传播的那么广。
唐军作战向来以一当十,十比一那就是势均力敌,五比一就是优势,一比一就是虐菜。
夷男也没想到,大唐竟然会采取如此暴烈的做法,心中隐隐有些后悔。
不过他也是一世雄主,很快把这些负面情绪驱赶出去,内心深处隐隐有些兴奋感。
他经历过东突厥颉利可汗的统治,后来带头反对颉利加入大唐阵营,一步步把薛延陀发展成现在的漠北之主。
但漠北已经装不下他的野心,他想要更多。
漠南就是他战略目标的下一步,如此他就可以坐拥整个草原大漠,成为第二个东突厥。
可是他很清楚,想要做到这一步就必须和唐军做一场。
赢了才有后续,输了失去一切,所以之前他一直小心翼翼。
现在有了契必何力在手,反而可以尝试一下,就算打输了也能以他为筹码进行谈判。
啥?你说用一名将领作为人质就能要写整个大唐?
这不是瞎说吗。
但夷男相信李世民,撇开离场而言,他对李世民是非常欣赏兼信任的。
这个人是不会放弃忠于他的大臣的。
更何况气氛已经烘托到这个程度,就算是为了面子,也要把契必何力给救回去。
那就打一场吧,他兴奋的想道。
之后他就一锤定音,打。
“但是战场不能放在漠北,这样对我薛延陀的百姓影响太大。”
“我们主动出击跨过缓冲地带进入漠南,把战场放在突厥人的地界。”
“如果我们打赢了,还可以顺势拿下定襄城,完成漠北和漠南的一统。”
“我们要在唐军到来之前,在漠南拿下一块要地,以此为据点和唐军作战。”
闻听此言,薛延陀诸部兴奋的嗷嗷直叫。
之后夷男调兵遣将,抽调了七万大军准备南下漠南。
另一边,东突厥人也知道大唐和薛延陀要开战了,李思摩这个可汗第一件事情就是收拾细软准备跑路。
他不光自己收拾,还让直属自己的部族收拾。
他的手下不解,道:“可汗,如果我们逃走,恐惹天可汗不喜啊。”
李思摩道:“你不懂,草原荒漠环境恶劣,我之前就不愿意让部族过来受苦,只是天可汗有命我不得不从。”
“现在这就是个好机会,借着躲避薛延陀,把部族迁徙到黄河以南。”
“等到战事结束,我就去长安哭诉,哀求天可汗让我们留在黄河以南。”
那名手下恍然大悟,佩服的道:“可汗高明。”
李思摩却没有高兴,而是严肃的道:“光靠哭诉是没用的,还要有功劳。”
“所以只有百姓能撤走,空弦之士全部留下协同作战。”
“能不能让我们的族人留在黄河以南,就看大家作战够不够勇敢了。”
众部下肃然领命,道:“请可汗放心,属下等必拼死一战。”
李思摩很是欣慰。
这时,又有人迟疑的道:“要不要通知其他部族?”
李思摩没有回答,反而是另外一个人说了一句话:“天可汗不可能让所有部族都留在漠南。”
潜在意思大家都懂,都过去最后可能一起回来。
正所谓死道友不死贫道,想顾好自己再说吧。
李思摩没有回答,其实也是这个意思。
他这个东突厥可汗是李世民任命的,并不被各部认可。
原因很简单,他金发碧眼长的和胡人一模一样,在一群黑发黑眼的人中间太过于另类。
当年就有人怀疑过,是不是他母亲和胡人偷情生下的他。
只是没有任何证据,谁也不好下结论。
但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