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唐从挽救长孙皇后开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0059 学贯三教
    鲜活的比喻让更多的人理解了什么是‘三我’,众人在欣喜震撼之余也终于接受了一个现实,这个小道士拥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学识。

    “阿弥陀佛。”法琳念了一声佛号,双手合十郑重的朝陈景恪行了一礼,道:“谢道友指点迷津,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经,贫僧受教了。”

    陈景恪可不敢真的受这一礼,正想客气回答的时候,就听身后传来熟悉的声音。

    “哈哈……不过一无知稚童不知天高地厚卖弄学问而已,当不得大师如此夸赞。”话音未落,孙思邈就从门内走出。

    “师父,您来了。”陈景恪行礼道。

    “见过孙真人。”法琳也主动行礼道。

    “见过大师。”孙思邈先是回礼,然后对陈景恪道:“大师乃得道高僧,方才不过让有意相让成你一番名声,还不谢过大师。”

    陈景恪自然知道这一点,要是没有法琳有意成哪有他表演的机会,躬身道:“谢大师成,小子刚才多有得罪,还望大师海涵。”

    法琳摇摇头道:“皆道友学识深厚之故,贫僧不敢居功。”

    又对孙思邈道:“贫僧对孙真人仰慕已久,不知是否有幸能聆听教诲?”

    此时他的态度和来时的咄咄逼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没办法,三问三我对他的震撼实在太大了。

    徒弟都这样了,师父又该厉害成什么样子?

    他不是那种自找不痛快的人。

    孙思邈自然不会拒绝,道:“大师客气了。贫道对大师也是闻名已久,能与大师交流亦是吾之愿也。”

    于是在孙思邈的盛情邀请下,法琳跟随前往后院僻静处交流论道,他带来的僧人则由养天禄接待。

    一件本来应该闹的很大的事情,就这样被化解了。

    李承乾亲善紫霄观的人都松了口气,别有用心的人则很是不甘。唯独围观的吃瓜群众,很是失望。

    本来以为会是一场龙争虎斗,结果就这样虎头蛇尾的结束了。

    但当事人可不会管他们怎么想,这个结果对双方而言就是皆大欢喜。

    孙思邈和法琳二人在后院凉亭畅谈佛道之学,陈景恪破例获得了旁听的资格。

    至于外面,则交给了养天禄、从祁等管事负责,程怀亮三人也继续留下帮忙。

    有禁军和捕快们看着,再经历了法琳之事,相信没有人再敢来捣乱了。

    孙思邈和法琳只是简单客气了几句就开始了交流,问题由浅入深进行一步步试探,最终彻底放开了畅谈。

    当某种问题两人思想相近,就显得惺惺相惜。有些问题无法达成共识,或者想法差异太大,又会争的面红耳赤。

    但眼见谁都说服不了谁,又会及时更换话题,不在这种死结上面做过多纠缠。

    毕竟他们的目的是为了交流,而不是来争胜负的。

    陈景恪在一旁听的也是获益良多,对佛道的思想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他也更肯定了一件事情,门口的时候法琳确实是在让着他。

    因为他发现这位法琳大师竟然学贯三教,同一个问题他能分别用儒家、道家思想来回答,然后再回归佛教。

    在门口的时候他要真想给陈景恪难看,简直不要太简单。可是他什么都没做,任由陈景恪把‘三问三我’给解释清楚。

    可以说他一手成了陈景恪的名声。

    这让陈景恪很是感激,心中刚刚飘起来的那一点小得意也消失无影。

    通过旁听,他还发现了一件事情,这位法琳大师正在进行佛教中国化。

    简单点说就是,用华夏的文化来解读佛教典籍,和儒道两家的思想进行互补。

    用他的话说就是,我们应该兼容并蓄吸收佛教思想的优秀之处,而不是一味的拒绝。

    这种事情的难度只是想一想都知道有多高,这个老和尚竟然一直在做,且有了重大成果。

    陈景恪心中一动,有些想把魔改版西游记拿出来问问他对‘老子化胡’有什么看法,不过想了想并没有真的这么做。

    法琳在怎么说也是和尚,想让他同意‘老子化胡’属实有点为难人了。

    然后陈景恪就感到疑惑,为啥这种能人在历史上名声不显呢?

    他不知道的是,不是法琳名声不显,而是他对佛教了解太少。

    原本历史上法琳就是隋唐时期的高僧,先入佛教,再入道教,后又回归佛教,还精研儒家思想,可谓是学贯三教的大德高僧。

    他一生都致力于佛教中国化,翻译并用中国思想解读了许多佛经,是大乘佛教无法越过的核心人物之一。

    嗯,大乘佛教就是佛教中国化之后的产物,甚至可以说大乘佛教就是中国自己的东西。

    他还积极参与佛道之辩,为佛教争取生存空间。

    最著名的一次是,李世民为了抬高道教,准备把道士的地位置于所有宗教人士之上。

    法琳找到李世民,一番辩论之后成功说服他打消了这个计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