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万道长途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千零八章 灵的优越
的‘山’被创造出来。

    造山运动永远不会停止,隆起的地面一直都会存在,他们都是对‘山’这一理念的显化罢了,理念还存,物质就会一直摹仿出来。

    那么,‘山’的理念到底是什么呢?

    作为一个抽象概念,理念并无任何直观的表现,由于没有直观,就算运用逻辑的方式无限地去追溯时,最终必定发现它是无法形容的,只能去‘理解’。

    所以,为了便于理解,我们有必要赋予它一个直观的形象,而这个直观的形象,就是这个理念在物质上的显化,那就是‘山’本身。

    最终绕来绕去,就会发现,在‘灵’的世界,这种争斗是毫无意义的。

    所有人的意识、一般的概念,这些东西都不依赖任何物质实体,也不遵循任何物质上的规律,互相之间是完割裂开的。

    李启想要影响其他人,必须得想其他办法。

    如果只是为了‘战争’,为了‘大闹’,那么对绝对永恒的理念本身来说,这种战争本身也是不动的,永恒的。

    一切事物都是其理念在运动变化过程中的外化、体现,所以,当你真正来到‘理念’面前的时候,你会发现世界某种意义上是‘静止’的。

    于是,李启‘坐’了下来。

    既然没有人来和他说话交谈,他也无法影响其他事物,那么就自己悟吧。

    可别小瞧二品啊。

    李启放开了自己的感知,透过那些沙袋开始感受这些永恒的理念。

    尽管是如此的不真切,尽管是那么的模糊,尽管是雾里看花,但……李启依然在通过自己的感官,开始侵入这些‘理念’之中。

    二品可以轻而易举的定义自己的体感时间,李启开始在这无尽的过程中,穷举自己能够接触到的所有‘理念’。

    他花了多长时间呢?

    不用在意,不需要在意。

    其见于集,质疑问辨。

    知其学,补之于斯文。

    但见李启在其中无所不读,读无不记,以巨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去强行暴力理解所有的‘理念’的所代表的事物。

    人道圣人有微言奥旨,简简单单一句话,就需要其他人精思力索,能极其至,于百家万道,历代史文,是非得失之理,必详稽而谨择之。

    那么,面对纯粹的理念的时候,所谓的‘微言奥旨’,就更像是对理念的一种精深总结和比喻。

    李启就从这点入手,学习大能者们总结理念的能力,本茂革,源深流,将理念撰为文,以其智能和见识贯穿古今,反复辨审,归于典要,否驰骋虚词,充补其志言,以羽翼宗典。

    通过这种手段,就算他无法真切的理解‘概念’是什么,也可以强行暴力去归纳概念和理念的特质。

    于是……

    过去了许久之后,李启终于发现了‘理念’的破绽。

    理念是完美的,是永恒的。

    所以,理念甚至可以说是‘绝对’的,而一个‘绝对’的事物,就像是逻辑本身一样,会由于内在的否定性,会不断地分离出自己的对立面。

    这很简单,如果理念本身是绝对的,无穷的,永恒的,那么,理念本身必然包含着对理念本身的否定。

    否则的话,他就不是绝对无穷的永恒了。

    如果理念本身包含着对自身的否定,那么,理念的静止就会因此而被打破了。

    所以,理念并不是完静止,虽然‘理念’本身是静止而且永恒的,但理念互相之间,依然有‘运动’。

    李启通过自己的理解,他开始认识到,理念不是容不得矛盾的,而恰恰相反,理念之中到处都是矛盾。

    而‘理念’之间互相的运动,就产生了‘矛盾’,而矛盾互相转化,最终就诞生了‘变化’和‘可能’。

    单一的理念是静止永恒的,一大堆理念在一起,就是运动而且矛盾的。

    而在这种矛盾之中,理念自身也得以进步。

    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就了最美的和谐。

    这就是灵道所认为的矛盾吗?

    李启从这点入手,将之与自己的‘矛盾’相结合,进而从概念的层面,让自己的‘道’逐渐‘渗透’进入灵道之中。

    就在某一个刹那——

    恍然之间,李启彻底投入到了‘念头’的瞬间,四周的‘沙包’,或者叫‘手套’变薄了。

    李启终于直观的建立了对‘理念’的感知了。

    他成功的建立了对于‘物质与精神是同质的’的这么一个点,通过理念本身自带的‘矛盾’的特性,将物质认知本身作为纯粹抽象的空概念加入到‘理念’的性质里。

    于是,他终于再度拥有了‘五感’,拥有了‘五蕴’,能够以直观的感官去接受‘理念’的存在。

    李启在‘理念’的世界,睁开了眼睛。

    白蒙蒙的,只有理念存在的世界是那么静谧,随着曙光一点点透露,让人感到一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