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是同一种东西了。
虽然用途可能不同,但从外观,结构,制造工艺等方面来看,是同一种方法制造出来的。
确定两者是同一种东西后,韩元对于手中的两块芯片更加感兴趣了。
这东西的功能和现代化的芯片应该是一样的,但制造手法和机制应该完全不同。
从目前收集到的信息来看,这玩意应该和能源石是勾结在一起的。
大概率使用的是某种辐射粒子作为介质的。
就像人类制造的芯片使用电能作为介质和功能一样,这种生物芯片的原理应该相差不大。
至于里面的结构,以及用什么样的东西存储数据和做判断,暂时还不确定。
不过现在的他,有足够的条件对这块芯片做研究了。
通过设备对手中的芯片进行扫描后,韩元找到了拆开这种芯片的办法。
先将四角的金属细线取下来,然后通过温控对这种芯片进行处理,将其置与零下两百多度的环境中,底部的区域因为热胀冷缩效应的高于上面盒盖,会出现一条细小的缝隙,通过这种手段就能将其无伤的拆解下来。
原理其实和很多高科技设备的构建一样。
比如他自己使用的一些数控加工设备,有些地方需要螺栓进行固定,但因为密封度和封控问题,需要螺栓和螺母完全吻合,没有一点缝隙。
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螺栓的口径比螺母的凹径大一些才能做到。
但螺栓比螺母大的话,是塞不进去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办法就是将螺栓丢到零下一百多度的液氮中进行冷却,因为热胀冷缩,螺栓的体积会缩小一些。
等到冷却完,螺栓足够小后拿出来,然后再在复温的那几秒钟将螺栓拧进去,这样就能做到将大号的螺栓拧进小号的螺母中了。
如果在复温的那几秒没有拧进去,那这颗螺栓就彻底报废了,因为材料的原因,无法做到二次冷冻。
当然,适用这种方法的,都是一些比较特殊的合金或者顶级的科技设备,一般都是用于尖端的航天、数控母床一类的设备。
能抗住液氮零下一百多度温度疾速冷冻的金属材料,基本都是特定的合金,造价很高。
毕竟大部分的金属置于零下一百多度的环境中,是会被冻坏的。
比如铁,将一块生铁丢到液氮里面再拿出来,会直接被冻出裂纹,往地上一丢,这铁块就会像玻璃一样直接碎一地。
因为里面的晶体结构和分子结构在超低温下直接被冻裂开了,导致铁失去了本身的韧性。
......。
38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