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引力和超光速飞行技术,恐怕大统一理论和卡鲁扎-克来因理论的完善是必备的条件。
而这两者在当今的物理学界,依旧还只是个‘形容词’。
他脑海中有着整个人类几乎完整的数学物理知识信息,从底层的基础到前沿最新的发现。
所以他很清楚,当前情况下对超光速飞行技术进行研究,除了浪费大量人力物理外,连个p都研究不出来。
不过这对于人类的发展,其实算是一件好事。
对于一个文明而言,自主研发的能力,是永远不可缺少的。
毕竟前路未卜,到处都是迷雾。
.......
从1100gev能级开始,到9900gev能级的对撞实验,连续进行了两周。
两周的时间,韩元收集到了足够资料数据,确认了在这个能级区间找到的东西就是他需要的那颗粒子,那颗适用于超光速飞行技术基础理论的超·引力子。
除此之外,他还收集到了不少其他的数据,有些数据则论证了超·引力子和空间的关系,有些数据论证了超·引力子会在哪一个能级出现的次数最多.......
特别是前者。
虽然已经提前知道超·引力子是超光速飞行技术的基础,也知道了超·引力子是通过勾动空间来实现超光速飞行技术的。
但在亲眼看到超·引力子是如何勾动加速管道中的空间,如何让对撞产生的光线扭曲的时候,韩元还是兴奋不已。
尽管只有相当微弱的一点,尽管只有一次,但这足以证明,只要找到了那个合适的条件,利用超·引力子是完全可以做到将空间拉伸弯曲,从而改变的物体的飞行速度的。
可以说,这是超·引力子超光速飞行技术中最关键的东西。
在爱因斯坦的时空观中,宇宙时空具有一个古怪的性质,时空会弯曲。
像地球这样的物体并非由于称为引力的力使之沿着弯曲轨道运动,而是它沿着弯曲空间中的时空弧运动。
只有地球逃离运行轨道,时空弧才会对地球产生引力,离心力作用。
而韩元在零号粒子对撞机加速管道中观测到的这一现象,其实和爱因斯坦的时空观有些类似。
简单的来说,利用超·引力子为基础研发出来的超光速飞行技术,并非让飞船本身超光速。
而是通过超·引力子,制造出一个弯曲的时空。
如果我们将宇宙空间看做一张平整且有弹性的薄膜,而宇宙飞船位于这个薄膜上的一点。
超·引力子超光速飞行技术,就是利用超·引力子在飞船后面制造出一只手。
这只手会捏着空间薄膜的某一个点,让它弯曲起来,具有一定的弧度。
就像一座山峰一样,会呈现出一个n形状,而宇宙飞船位于这个n形的一侧。
等到这只手松开的时候,n形会快速的恢复正常,而位于n形一侧的宇宙飞船,刷的一下就被弹出去了。
虽然这种比喻方式有些奇怪,但利用超·引力子进行超光速飞行的确就是这样的。
它借助的宇宙空间在恢复时的速度远比光速快这一个点。
蓦的,韩元想到了科幻电影小说中的‘曲率引擎’。
大名鼎鼎的曲速引擎看过科幻小说和电影的基本都听说过。
“曲速引擎”就是利用空间的可伸缩特性,通过操纵飞船前后的时空结构,让飞船可以在时空结构中“超光速”飞行。
有些类似于地球上的冲浪运动,冲浪爱好者利用自己的技术,让脚下的冲浪波随着波浪的起伏力量快速前行。
这种速度是非常快的,在整个冲浪过程中,冲浪板和人体本身是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前进的是波浪。
而曲速引擎飞船在超光速飞行中,是处于一个相对静止的状态中的,它周围的时空在超光速运动,带动着飞船超光速前进。
从这一方面来看,超·引力子超光速飞行技术的确和科幻小说电影中的曲率引擎很像。
不过按照科幻小说中的设定,曲率引擎使用的能源和材料是反物质材料勾动空间。
而超·引力子超光速飞行技术则使用的是超·引力子。
.......
抓到超·引力子勾动空间扭曲光线的线索后,韩元趁热打铁,不断重复原有的条件进行粒子对撞实验,希望收集到更多的证据。
但超·引力子勾动空间似乎是一个随即结果,而且发生的概率低的可怜。
在不断重复原有的条件进行粒子对撞实验后,韩元暂停了粒子对撞实验。
截止到终止,小零总共进行了七十八次的对撞实验,这七十八次对撞实验,全都是按照抓到超·引力子勾动空间扭曲光线的实验参数来进行的。
这七十八次的对撞实验,尽管每一次都会观测到超·引力子出现的波峰,但超·引力子勾动空间扭曲的次数,只有三次。
次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