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四合院:从拯救秦淮茹开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十七章 出兵
败。

    海昆把这一群人安排妥当,剩下的日子倒是清闲不少。

    就是坐山观虎斗了。

    康熙皇帝和顺治皇帝打的难解难分,很是厉害。

    海昆的两江基地、山陕基地,不动如山,积蓄力量。

    皇宫里面的女人们就有不少,皇宫外面,九难、陈圆圆、阿琪、阿珂、建宁、苏荃、双儿、小郡主沐剑屏、方怡,也是各有千秋。

    这天冲了半夜之后,海昆才发现自己好像少了一个王屋派的曾柔。总感觉缺了点什么,便派人收编了王屋派,请曾柔来商议事情。

    曾柔人如其名,是个温柔似水,体贴入微的姑娘。

    论起来性子,双儿、沐剑屏、曾柔都是这样可爱温柔的,只不过细微之处又有所不同。

    海昆和她相处一些时日,也就把她顺理成章地收入帐下。

    匆匆又过了数个月,天地会众人和神龙教、归辛树等人对外刺杀、捣乱收效还真不小,比如土司头子、台吉、和卓、红衣和尚,都被刺杀或死或伤,满清的盛京将军被杀,宁古塔被捣毁。

    蒙古、高丽也被杀了一些人。

    雅克萨那边,也死了不少罗刹人;听说吓得罗刹人夜里抱在一起睡觉,生怕睡着睡着觉,脑袋不见了。

    蒙古葛尔丹熘到中原来试图捣乱,也被海昆找到机会控制了,放他回蒙古,令他去先内斗,再攻击罗斯、中亚等地方。

    总而言之,先帮助清理清理,之后再收入麾下也不迟。

    这些收效之外,并非是没有代价。

    天地会派出去的人,死伤惨重;神龙教死伤惨重,归辛树夫妇的儿子归钟死在高丽……

    以江湖的观点看,太不值得;以整个国家的利益来看,死伤数百人,造成这样的奇迹般结果,简直是一场大胜。

    在海昆看来,这些江湖草莽留在中原,对大事没什么益处。

    被人稍加鼓动,就不知道做出什么捣乱事情来,到时候还得别人苦口婆心劝说——原着中陈近南劝沐王府,劝归辛树,劝这个劝那个,劝来劝去,一事无成。

    可见这群江湖人士的无组织无纪律,纯粹是捣乱来劲。

    现在能达成这样英烈般的丰功伟绩,已经是死的很有价值了!

    匆匆忙忙又是几个月过去,海昆来到这个世界已经两年时间,准备的差不多,也应该动手了。

    要知道满清内讧到这个地步,已经没什么希望了。

    而盘踞中原大地许多年的世家大族顽固,也已经被他授意,南北双方联合剿杀了。

    去年科举,满清出的题目已经是传统四书五经占据一半成绩,具体实务才干,对天下了解,对农商了解占据一半成绩。

    这也是海昆特意让他们破开的口子。

    始作俑者是满清,你们这些读书人骂去吧。

    什么?你们要去哭孔庙?要去抬着至圣先师的牌位闹事?

    满清的大刀会教你们做人,孔家都已经夷平了,你们哭去吧。

    有种不要参加科举,不要出来当官。

    而且一人闹事,整个县不许参加科举,全部夺取以往功名,这个县就以后不会出当官的,不会有读书人。

    这样的刀子威胁,功名威胁,让天下读书人对满清敢怒不敢言。

    孔子?圣贤?

    真从牌位上搬下来,他也就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不至于变成永恒真理。

    要科举的读书人,到了满清这时候,真正追求的是当官,是出人头地。

    真正傲骨嶙嶙的人,只要看一看孔子对蛮夷的态度,就不会舔着脸去参加满清科举,追求当官。

    所以,骂归骂,科举的读书人们,还是开始关注实务,开始内卷起来。

    海昆对此很满意——对嘛,满清折腾你们,跟我可没关系。

    等你们内卷成了习惯,已经习惯科举也要实务,而不是之乎者也八股取士,到时候重新再改,只怕又有人要疯狂抗议了。

    当权者选拔人才,毕竟是有优势的。

    这些沉疴破除的差不多,新的制度由满清挨骂创立,顶住矛盾杀杀杀……海昆也是时候,开始起兵了。

    海昆率领众人,从两江起兵,号称奉汉讨清大将军。

    数日之内,两江全境归附,满州八旗驻军被全部坑杀,绿营兵归于麾下,各地官吏换上准备好的新官服,走马上任。

    半月后,镇南王率领麾下,归于大将军海昆。

    一月后,靖南王归于大将军海昆。

    两月后,平西王吴应麒杀顺治皇帝,率领麾下,归于大将军海昆。

    至此海昆自号为“离王”。

    《易经》有云,“大哉乾元”,乃是大元国号,“大明始终”,乃是大明国号。

    又有云:“明两作离,以继明照于四方。”

    因此海昆为“离王”,不取卦象,而取表意。

    “继明,照于四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