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意味着眼下被扣押在斯卡帕湾的德国主力舰将不可能再返回祖国。
目前,协约国之间还在就这些军舰的命运进行争吵。法国和意大利坚持要分一杯羹,而英国当然希望留给自己用。
如果无法实现,则宁愿销毁这些军舰。无论结果如何,公海舰队的官兵——受到军人荣誉感的驱使——都不愿交出他们的战舰。
由于既无炮弹可战斗,又不可能开着军舰逃跑。
自行凿沉军舰是唯一可以接受的选择,从5月初和约草案被透露出来之后,德国人立即开始为此着手准备。
早在到达斯卡帕湾之初,英国人就已经对每一艘德国军舰进行了严密的检查,以防后者私藏武器。
哪怕是轻型武器也不行,当然也不可能让德国人保留炸药。
此外,德国人也被禁止使用无线电与外界联系。
所以也无法争取本土援助,一切只能靠自己。
唯一令德国人庆幸的是,由于只是作为人质扣留而非作为战俘拘押,英国人无权在德国军舰上长时间逗留。
这就给了德国人充分的自由,去破坏自己的军舰。
到5月底,德国人已经完成了一切准备工作。
但是何时动手仍然是个大问题,斯卡帕湾地处偏僻,消息闭塞。
鲁特又无法用无线电与本土联系,他主要的消息来源是英国报纸,不过都是几天前的旧报纸。
6月初,德国人从报纸上得知,德国政府已经于5月29日拒绝了条约草案。
这意味着和平谈判可能即将破裂,为了防止军舰落入敌手,鲁特通知各舰舰长,做好准备,随时准备凿沉军舰。
如果英国人强行登舰的话,甚至不必等他的命令,而立即行动。
好在这样的事情没有发生,20日,鲁特又从一份四天前的《泰晤士报》上得知,协约国已经下了最后通牒,如果德国政府仍然拒绝接受《凡尔赛和约》的话。
自21日起,《停战协定》将被废止。协约国将与德国恢复敌对状态。
正是这个消息令鲁特下了最后决心,准备沉船。
事实上,就在20日这一天,德国议会已经投票表决,接受了令他们感到屈辱的《凡尔赛和约》。
1919年6月21日早上10时,海军少将路德维希·冯·鲁特身着套海军军服,登上“艾姆登”号的舰桥。
他的参谋此时前来向他报告:
“英国舰队已于当天早上出海演习。只有一艘驱逐舰留在港内担任警卫。”
鲁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好运,他随即下令在“艾姆登”号的桅杆上挂上了两面分别标有“D”和“G”图案的信号旗。
它的意思是“各舰注意,准备接収进一步的命令。”半小时后,鲁特又下令发出新信号“确认:第十一幕”。
瓦格纳在其著名史诗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中,就是以第十一幕作为整个故事的最后一章——《诸神的黄昏》。
由于“艾姆登”号停泊在舰队的最北面,仅有少数几艘德国军舰接收到这个信号。
它们再将信号传递给南边的友邻,如此接力传递,一个小时之内,整个舰队都已收到命令。
德军官兵升起被禁止悬挂的德国海军军旗,同时打开了船上的通海阀门。
公海舰队终于迎来了它的最后时刻,12时16分,飘扬着军旗的公海舰队旗舰“腓特烈大帝”号首先沉没,其它各舰也陆续步其后尘。
当留守港内的英国人发现德国人的举动后,立即通知出海演习的舰队,同时召集士兵强行登上德国军舰,试图阻止德国人的行径。
德国人对此早有准备,在所有军舰上,通海阀门和水下鱼雷发射管在被打开后,其控制机关都被破坏。
船舱间的水密舱门也部开启,一些水密门的把手上还被缠绕其上的铁丝与舱壁紧紧相连,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关闭舱门。
在“国王”号上,英国人枪杀了包括舰长在内的八名官兵。但身受重伤的工程师还是完成了放水任务。
英国人唯一的办法是趁德舰沉没之前,将其拖拽搁浅。
但是拖船有限,只能指望自己的军舰早点儿返回。而当英国舰队于当天下午两点终于赶回基地时,已经大势已去。
最终,包括5艘战列巡洋舰和10艘战列舰在内的52艘战舰沉入大海。
只有一艘战列舰和部分轻型舰艇搁浅成功,就这样,公海舰队以其悲壮的自沉,追随它的帝国而去。
从这时开始,在德国海军官兵中开始流传一句新的口号:“别抱怨,再试一次。”
很多人没明白,德国人为什么选择了这样一种极端的方式来结束,既然已经战败,投降也没什么可丢脸的。
但道理不是这么简单的。
海军与陆军不同,作为一支贵族兵种,海军的建设需要大把地烧钱,迄今为止只有少数国家能够维持庞大舰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