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西洋之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百八十四章 95度
湾海战,原本应该放到剧本里,但后来考虑到内容很多,就删减了。

    按照制片人的说法,海军部方面虽然说是建议,但实际上就是要求,如果不按照要求做,很有可能无法上映。

    黎耀阳很憋屈,本来他想找人的,可一琢磨,估计找谁也没用,这应该是海军方面的决定,不是某个人的意志。

    没办法,胳膊拗不过大腿,既然要求了那就拍吧。

    于是,剧组方面紧急攒剧本,黎耀阳也给出了些建议。

    还好可供参考的资料有很多,剧本也不难整。

    18、19世纪处于巅峰时期的英国皇家海军惯于先下手为强,常常一开战便对敌对国港口展开近程封锁,阻绝其航运,禁闭其舰队。

    然而烧煤、烧油的蒸汽军舰在续航力上远远不如风帆战舰,这就要求花钱建造更多的军舰进行轮换才能确保封锁线上始终保有足够数量的舰艇。

    而不断改良的水雷、鱼雷和潜艇也使得敌人军港周围的水域变得危机四伏。

    于是在1913年——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前一年,英国在经济和军事的双重压力下放弃了传统的近程封锁政策,开始计划对多年以来的头号假想敌德国采取远程封锁。

    北海的地理形势构成了远程封锁的基石。

    南北走向的不列颠岛将北海与大西洋基本隔断,只留下南北两个出口,地形大大降低了封锁难度,海权方面的专家曾说过:

    “控制德国(通向大西洋)的通道乃是大不列颠不由自主的冲动。”

    开战前夕,皇家海军在北海水域展开三支封锁舰队:

    1、集中了几乎部无畏、超无畏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的大舰队负责镇守北方出口;

    2、水雷、前无畏舰、驱逐舰和潜艇足以将本就狭窄的南方出口——英吉利海峡;

    3、由轻巡和驱逐舰组成的哈里奇分舰队巡逻于北海南部,策应南北方向两支舰队的封锁活动。

    新政策封闭了德国通往远海的大门,将其压缩在北海中。

    封锁线虽然较以往有所后撤,却并不意味着德国就能在北海闲庭信步。

    大舰队将以平均每周两次的频率在北海北部进行攻势性扫荡,迫使德国大洋舰队的每次远航都要冒着与优势对手对抗的风险。

    英国希望通过这种物理封锁与心理威慑并举的方式,将德国海军牢牢压制在北海一隅的赫尔戈兰湾内。

    德国却对邻居的策略变化一无所知,多年以来,德意志帝国海军上下都坚信好斗的英国佬必然会在开战后立即攻入赫尔戈兰湾,对德国海岸展开近程封锁。

    对此德国海军已经在各方面做好了针对性准备,后来,一战德国海军官方战史作者,奥托·格罗斯海军上校写道:

    “战前,我们整个舰队的训练体系、甚至是一定程度上的造舰政策和某些特定的性能细节(例如大量建造作战半径较短的雷击舰)都是基于英国人会用优势舰队封锁赫尔戈兰湾这一假设前提。”

    一旦开战,德国将在赫尔戈兰湾内部署水雷、潜艇和轻型舰艇,利用内线优势逐渐消耗英国封锁舰队,等到双方实力大致平衡时再出动战列舰队一决雌雄。

    作为决战兵器的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在平时体熄火停泊在杰德湾内,它固然可以减少机械损耗、简化保养,却也大大限制了主力舰队紧急出动的能力。

    首先是锅炉生火升汽的过程很费时间;其次,吃水较深的战列舰和战巡受到杰德河口水位的限制,只能在上下午各6小时左右的涨潮时间内通过,因此无法在黑尔戈兰湾和杰德湾之间任意机动。

    考虑到有朝一日大洋舰队主力参加湾内决战时需要足够的机动空间,德国海军高层还有意识地限制了水雷的布设范围。

    1914年8月5日零时,英德两国进入战争状态。

    德国雷击舰和扫雷艇在轻巡洋舰的带领下犁过黑尔戈兰湾,却诧异地发现预想中的近程封锁舰队根本就不存在!

    根据潜艇情报,德国人隐约猜到英国舰队正有意识地脱离接触,以免被消耗。

    不愿善罢甘休的德国海军决定坚持既定的消耗战思路,将战线向外延伸。

    在布雷舰和潜艇远赴英国海岸的同时,轻型舰艇的防区也渐渐扩大,但仍然不见英国人的踪影。

    黑尔戈兰湾就是北海东南部水域,靠近德国海岸,因该湾中央有一黑尔戈兰岛而得名。

    参战双方,英国方面有蒂里特梅军准将指挥的舰艇支队(31艘驱逐舰和2艘轻巡洋舰);

    比蒂海军中将指挥的战列巡洋舰群(5艘战列巡洋舰)和古迪纳夫海军准将指挥的舰艇中队(4艘轻巡洋舰);

    另有1个潜艇纵队(6艘潜艇);

    德国方面有第1和第5驱逐舰纵队(19艘驱逐舰)以及7艘轻巡洋舰。

    按照英国指挥部的企图,英国海军应当突然袭击警戒黑尔戈兰湾的德国舰艇,切断其返回基地的退路,并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