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情,以心传意。他回到住处,取出那幅《桥》,重新展开,细细品味。他终于理解了李墨生的画为何总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深情,那是历经世事之后的沉淀,是乱世之中对艺术的坚守。
他决定重返江南,将李墨生的画风与文若兰的意境融合,创出一种新的画风。他称之为“心影”,意即以心为笔,以情为墨,画出内心最真实的感受。
回到苏州后,赵子昂开始收徒授艺,他的画室设在虎丘山下,离文若兰旧居不远。他每日清晨焚香作画,午后讲学,夜晚则整理文若兰与李墨生的遗作,编成一册,名为《双影集》。书中收录了两人一生的代表作,并附上自己的解读与心得。
《双影集》一出,江南画坛震动。许多画师纷纷前来求教,赵子昂从不藏私,倾囊相授。他常说:“文若兰与李墨生,虽未名留画史,但他们以画寄情,以心传意,这才是真正的画道。”
几年后,赵子昂的学生遍布江南,他们皆以“心影”为宗,不再拘泥于形式,而是追求画中之意。他们的画风清冷而深情,既有文若兰的孤傲,也有李墨生的豪情,成为当时画坛的一股清流。
而在这股风潮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文人开始重新审视明代画风,不再盲目推崇唐寅、沈周等大家,而是更关注那些默默无闻、却以真情入画的画师。他们开始收集文若兰与李墨生的遗作,甚至有人出资修复虎丘山下的竹林精舍,将其改为“寒梅画馆”,供后人瞻仰。
寒梅画馆落成之日,江南文人齐聚一堂,共赏文若兰与李墨生的画作。赵子昂立于馆前,望着院中那株寒梅,花瓣虽已凋零,枝干依旧挺立如铁。他轻声道:“他们虽已辞世,但他们的画,依旧在诉说着他们的故事。”
夜色降临,画馆内灯火通明,墙上挂着的《寒梅图》与《桥》,在烛光下显得格外清晰。有人低声吟诵文若兰的诗句:“江山万里皆如旧,不见当年画中人。”那一刻,仿佛两位画师的身影,依旧在画中对语,穿越了时间的长河,抵达了后人的心中。
赵子昂站在窗前,望着夜色中的竹林,心中一片清明。他终于明白,艺术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它是否被世人所知,而在于它能否穿越时间,连接彼此的心灵。他轻轻一笑,提笔在纸上写下:
> 心若澄明画自清,情真意切笔生灵。
> 一纸寄情千里外,唯余风雪满衣行。
写罢,他将画卷起,放入案头,缓缓闭上双眼,仿佛听见了文若兰与李墨生的回响,听见了明代画坛最后的余音。他知道,自己也将成为那长河中的一朵浪花,继续传承他们的画道与精神。
tingbook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