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还坚决的拒绝了林发的另一个好意:将他的那晚的英雄事迹结合归国华侨的特殊身份,整理上报。赵无极很担心由此为自己打上太过鲜亮的政治烙印,海外关系能不宣扬则不宣扬最好。
林发一开始将这理解为青年人惯有的腼腆和谦虚。但在赵无极搬出“捧杀”以及太大的荣誉会带来过大的压力的理论之后,林发勉强理解了一些,有些奇怪的同意了。这也与林发长期在农村做群众工作,政治觉悟不高,加上在乡下没有人提醒有关,换做另外政治觉悟敏锐些的领导,对于这种身份敏感、事迹突出的典型,岂有不树的道理。
不过,林发还是留了点私心,作为一县的领导,他隐约知道一些朝鲜战场的凶险。几天的接触,他很欣赏这个年轻人,希望能帮他一点,好好的活下来。除了给他一个好出身外,他要求赵无极早点到县里报道,打算把他早点送到第七军分区去,早一些接受军事训练,增加一些活命的本事。
其实,赵无极对朝鲜战场的了解,也并不如后期FQ们那样的无知与无畏。半年多的生活,使他开始理解“艰”与“苦”到底是什么样的东西,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了初步的感性认知,对于战场上的困难,有了一些思想准备,尽管还远远不够。
对于战争,他有些害怕与担心,但在他内心的深处更是有一种希冀,他总觉得,他的神奇旅行,还只是刚刚开始。
第九章 革命年代的爱情(上)
打正月十二以来,获得了新生的赵无极兴奋的一如N多年后那些平反后领到20年补发工资的离休老头,大有一副“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感觉。几天来,他检阅到了多样的眼神,有羡慕、有赞赏、也有埋藏很深的嫉妒。这也是赵无极日想夜想离开地方的原因,他在地方的基础实在不结实,很容易受到这样那样的攻击,归侨的现状又使他天然的缺少盟友。而部队里,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部队里人来人往,来得快,走得也快,留下的往往是同龄人之间的战友情。
不过生性谨慎的赵无极依然谨守低调原则,他不想节外生枝。赵无极打小喜欢看书,知书达礼,却在文气的外表潜伏着一颗好动的心。内心的深处也有深刻的YY情节,渴望着YD的人生。但他的性格,是凡事没有很大把握的时候喜欢低调做人。诸如踢足球,他是当了半年的守门员,看懂了规则暗暗琢磨了技术后才上场当后卫,踢了两年后卫改后打中场,最后自认实力充分后才走上边前卫的位置,此后一直自信满满。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主席曾这样评价内心YD的文化人们。
正月十五刚过,区里欢送赵无极等二人入伍参军,另外的一人是区中队的战士张瑞明,19岁的年青战士,个头不高有些憨厚。家里有兄弟姐妹6人,是一个叫做上山坳村人,从地名就听得出是来自更贫苦的高山地区,他入伍参军得到了家里的支持。
刘云龙派副区长柳德生和两名持枪战士护送他们进城。农历正月十六一早出发,五个人走了60里山路在才到了江源县城。
江源县城是一个河间谷地,四周是山,一条小溪从城边流过。据说,历史上这里曾经是一个湖,后来湖干涸了,慢慢就有人聚居起来。到了明朝万历年间,正式设县。县城的背后是一座1000多米海拨的高山,据传在南宋时期曾经这里伐木用于建造皇宫。这个时期的江源县城占地很小,透过一圈矮矮的城墙,看得到大片大片乌黑的瓦片。时近黄昏,还可以看到袅袅的饮烟升起。江源县城东西两边的小山,各有一个黄泥夯筑的方形碉堡,不过在49年民兵扑城的时候捣毁了,现在只留下一截泥墙,记录着国民党在这座县城的历史。
柳德生很照顾赵无极的华侨情节,以中年人的健谈一路上讲述着江源的古董(故事)。许多趣事赵无极从末听说,边走边听走得一点也不费力,很快就进了城。
“好!没问题。欢迎你们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第二天在县政府军事科,第七军分区的干部在进行体检之后,如是说。建国初实行的是志愿兵役制,征兵要动员、要争取,因此军分区派有干部驻在县里联合办公。征兵时是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并不象后来义务兵,一征就是几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