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覆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卷 胡地西风卷苍狼 第二十四章 此去西土无知己(四)
就是在当年吐蕃分裂之后,一部分吐蕃人趁着大堂衰弱,无暇顾及陇右、河东等地区,从高原上搬迁下来而形成的。

    这些吐蕃人融合了当地的汉族人,自建了政权,他们的生活习性受到汉人的影响,已经和汉族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他们甚至习惯了农耕渔猎,与汉人建立的割据势力进行着多方贸易。

    无论是后晋、后汉、后周,还是后唐,都在当时和拢右吐蕃有着密切的贸易关系。

    这些吐蕃人视财如命,是要给他们一定的好处,想要通过他们的地盘,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

    唯一稍微令人感到麻烦的,恐怕就是穿过拢右吐蕃之后,还得面对另一支吐蕃的势力——阿柴吐蕃了。

    “阿柴”在吐蕃语中是“吐谷浑”的意思,阿柴吐蕃,其实就是当初的吐谷浑人的后裔建立的势力。

    吐谷浑人是当初鲜卑慕容部的一支,他们从西晋时期开始,就迁徙到了如今的青海、祁连山脉一带。

    他们和当地的吐蕃人逐渐融合,一直以部落的形式接受着吐蕃人的领导,直到后来吐蕃发生内乱,国内四分五裂,吐谷浑人才趁势而起,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势力。

    这些吐谷浑人是标准的游牧民族,他们坚持以部落的形式存在,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这些人为了活命,无所不用其极,拿起马鞭的时候是牧民,放下马鞭的时候就是强盗,阻断丝绸之路的罪魁祸首,除了党项人之外,就要属他们了。

    想从这些吐谷浑人的领地上通过,当然没那么容易。

    但柴宗训同时也打听到,其实要想穿过吐蕃的边境,和归义军汇合,并不一定非要经过吐谷浑人的领地。

    事实上,在位于阿柴吐蕃、沙州回鹘和归义军领地三者之间,有一大片都是属于“三不管”的地带。

    这个三不管地带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因为这片区域属于一个大型的戈壁,水源稀少,动植物都难以存活,别说是人,就连最耐旱的骆驼,在这片区域中也无法生存。

    二来则是因为无论是吐谷浑人、回鹘人,还是归义军,都把这片区域作为一个缓冲地带,如果有一方在这里驻军的话,另外两方就不得不同样驻扎大军,如此一来,就会对三方的实力形成巨大的损耗。

    本来西域就物资匮乏、生活困难,还要维持一支庞大的军队在此驻扎,三方无论哪一方都承受不起。

    所以一来二去,三方干脆就选择了的达成默契,大家都不在这片戈壁滩上驻军,如此一来,大家都不用把原本就拮据的物资消耗在这无意义的对峙中。

    只要穿过拢右吐蕃之后,能迅速避开吐谷浑人的视线,然后进入这片三不管区域,柴宗训就有信心,带着他的人马顺利穿过大戈壁,到达归义军的领土。

    当然,这种事情解释起来比较麻烦,而且不止是范质、王溥两位老臣,日后遇到李筠、李重进等人,还要再给他们解释一遍,所以柴宗训干脆先留着,等大家伙儿都到齐了,再一次性把这件事说清楚。

    他只是随口敷衍了范质、王溥二人两句,然后嘱咐二人赶紧处理好家事,离开后周的事情,越早落实越好,否则赵匡胤一旦反悔,他们所有人都只剩死路一条。

    范、王二人当然也能分得清楚轻重,他们得知柴宗训既然早有主意,也就不再逼问他具体的细节,因为这些日子柴宗训的表现,已经让他们刮目相看,并且对他有了很大的信心。

    他连说服赵匡胤放他们离开这种事都能做到,还有什么是他办不到的呢?

    带着对柴宗训巨大的信任和对未来的些许迷茫,范、王二人还是很快离开了城门口。

    接下来,柴宗训就要开始逐步实现自己的计划了。

    他先回到宫中,写了两封信,命人迅速送往昭义节度使李筠和淮南节度使李重进的军中。

    当然,他知道这两封信十有八/九会先落到赵匡胤手中,得等他检查完毕没有问题之后,才会被转给李筠、李重进二人,所以他在信中写的内容很简单,就是吩咐二李收到信之后,立刻各率一千军马,到渭州与他汇合。

    他也不怕赵匡胤知道他会从渭州出发,穿越吐蕃然后抵达西域,因为他知道,赵匡胤是个胸怀磊落的人,他既然答应了放自己走,就不会在任何时候节外生枝。

    不过他却忽略了,能够看到这封信的人,可不止是赵匡胤一个……

    城外的军营中。

    时间又过去了一天,距离赵匡胤登基还差一天,整个禁军的大营都沉浸在一片喜悦的氛围中。

    不过这时候,赵匡胤、赵普、赵匡义等几名陈桥兵变的核心人物,却正围拢在他的打仗中,仔细检查着两封寄出的信件。

    这正是柴宗训写给李筠、李重进二人的信。

    赵匡胤虽然心胸宽广,但是该提防的事情还是会提防,他担心小皇帝趁写信的机会,鼓动李筠二人入京勤王,于是就派人截获了这两封信。

    不过从信上的内容来看,他却找不到小皇帝有任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