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不顾,尤其是柴氏母子这么敏感的人物,放他们离去,到时候万一闹出什么幺蛾子,自己岂不成了天下的笑柄?
所以他必须要知道,清楚地知道,柴宗训接下来的计划,以及他有可能对自己造成的威胁。
这句“去向何处”,其实就是他对柴宗训的一次试探。
知道了柴宗训要去哪里,他就大概能猜到柴宗训接下来的计划,如果这计划对于他的统一大计并无影响,他倒是不介意卖自己的义兄一个面子。
殊不知,他这句话刚一出口,柴宗训的心脏也跟着不由自主的噗噗狂跳起来。
有戏!
柴宗训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赵匡胤被说动了,他似乎并不想强行将自己母子留下!
而第二个念头,则是惊得柴宗训差点儿冒出浑身的冷汗。
他知道自己已经被赵匡胤给识破了。
虽然自己伪装的很好,甚至因为年龄的优势,看上去就像是小孩子在胡说八道一样,但赵匡胤还是从他“幼稚”的话语中,看出了他的心思。
赵匡胤可能已经知道了他想离开,但对方并未阻止,反而问他要去哪里,这说明赵匡胤是在对他进行试探。
如果他接下来的回答不能让赵匡胤满意的话,那自己母子,恐怕就真的要被软禁在深山老林中一辈子了!
想到这里,柴宗训的脑子里迅速转了好几圈。
他一开始想随便报个地名,敷衍一下赵匡胤。
但转念一想,这根本不可能。
因为他并不是仅仅只有自己一个人离开,走的时候,他还会要求带上范质、王溥等忠心于皇室的官员,甚至还需要带上一部分兵马,以保证自己能够平安的到达西域。
带这么多人,肯定瞒不过赵匡胤,要是到时候赵匡胤知道自己骗他,那下场一定会很惨。
与其如此,倒不如实话实说,赌一把赵匡胤对他的“信心”!
于是他昂起头,故作骄傲地回答到:“西域!”
“西域?”
赵匡胤不出所料的皱起眉头,仔细思索起他的答案来。
他设想过柴宗训会说出很多地名,但这些地名里面,确实没有出现过西域这个选项。
因为在当时的汉人看来,西域是化外之地,而且蛮夷众多,又跟中原一样战乱频繁,身为一个汉人,如果不是实在活不下去的话,恐怕无论如何也不会选择去那样的地方。
但柴宗训却脱口问出,说明他早就已经在心底有了这个答案。
“为什么?”
赵匡胤忍不住问到。
这个问题不仅是他,估计是任何人听到,都会忍不住问出来。
因为这个回答实在是太出人意料了,西域那里物资贫乏,生活艰难,而且胡人占据绝大多数,汉人在那里受尽欺凌,柴宗训身为一名天潢贵胄,哪怕是落魄的天潢贵胄,也不至于混到那样的凄惨地步,需要躲到西域去了却残生。
赵匡胤对于他的这个选择,实在是摸不着头脑。
而柴宗训却在听到他这个问题的时候笑了出来。
没错,他赌对了,赵匡胤确实被自己被瞒住了!
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去西域,也就是说,他并不知道想要借助西域这块地盘,卷土重来的计划。
这就让他们母子俩脱困的机会,又大了几分!
柴宗训压抑不住内心的笑意,脸上露出愉悦的表情,但是在赵匡胤的注视下,他还是很快稳定了一下心情,将这丝得意的笑容转变成了苦笑,然后顺势说到:
“实不相瞒,经过这次的事后,朕已经厌倦了中原的战乱不休,也厌倦了朝堂里的尔虞我诈,西域虽然是不如中原繁华,但那里连接中原与遥远的西方诸国,自古以来就是陆上的交通要道,如果能在那里好好经商的话,倒也不愁发不了财。朕现在只想平平安安的过完这一生,不想再牵涉什么家国天下,什么宏图伟业!”
他说这句话的时候,表情显得无比诚恳,眼神中透露出前所未有的真诚,其目的就是要让赵匡胤深信不疑,他对于后周的皇位,确实已经没有了争夺之心。
也不知道这番做作有没有骗过赵匡胤,但赵匡胤的神色明显缓和了下来。
很显然,赵匡胤被他的外表所迷惑,产生了轻视之心。
一来,柴宗训毕竟只是个六岁的孩童,哪怕他言语清晰,逻辑分明,和赵匡胤对话的时候显得成熟老练,但赵匡胤并没有将此放在心上,他顶多认为柴宗训早慧,却绝不会想到,他幼小的身体立却藏了一个成熟的灵魂。
二来,西域自古就是战乱之地,又贫困不堪,别说是柴宗训,就连赵匡胤自己,去了那里都不敢说保证能活下来,更遑论东山再起,打回中原?
所以他的经验告诉他,柴宗训决定去西域,就说明他真的已经放弃了夺回皇位的希望,将余生专注在了赚钱和养家上。
如此一来,他的警惕性自然大大降低,对柴宗训的态度也缓和了不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