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留在大周境内,那自己之前所做的一切都是白搭!
但是如何向赵匡胤传话,也是一门学问,如果做的不好,就肯定会让赵匡胤起疑心。
比如自己直接跑去对赵匡胤说:朕准备把皇位传给你,但是有个条件,就是你要放朕离开,让朕到西域去重整旗鼓,东山再起,等着日后再回来找你报仇……
那不用说了,赵匡胤就算拼了命也一定会先把自己干掉!
那要怎么向赵匡胤传达自己愿意以皇位换自由,又不会引起赵匡胤的疑心呢?
柴宗训倒是想到一个主意,决定跟范质、王溥二人商量一下。
“朕已经决定向赵匡胤禅位,但是朕身为一国之君,不能以如此丢脸的方式去向一个臣子示弱,二位爱卿以为,朕该怎么将这件事传达给赵匡胤,又不至于丢了我柴氏的脸面?”
柴宗训问的很隐晦,他不知道范、王二人能不能理解自己的意思,但从范、王二人的表现来看,他们似乎是理解歪了。
二人的表情都很难看,也不知道是不是在心底默默吐槽,都这时候了还要什么脸面?但二人的表现却出奇的一致……
“臣愿往赵匡胤军中,向他传达陛下的意思!”二人几乎异口同声地向柴宗训请命。
柴宗训脸皮微不可查的抽搐了两下,打了个哈哈:
“其实这事儿……朕倒是有另一个主意,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和王审琦二人,不是已经倒向叛军,并且率军占领了北城门吗?朕倒是觉得可以借着这二人之口,将消息传递给赵匡胤。”
他说完用灼热的目光看着范王二人,但二人却一脸迷惑,不知道这件事为什么要经过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跟王审琦二人。
这二人虽然是赵匡胤的结义兄弟,但以往在禁军中,并不是什么瞩目的角色,如果不是这次他们突然叛乱占领了北城门,只怕范王二人根本就未曾将他们放在眼中。
后周的军制沿袭了唐末和后梁的设置,主要是吸取了后梁的经验,采取了“强干弱枝”的政策,将国最精锐的军士,都集中到禁军之中,因此后周的禁军数量众多,官职也非常庞大的复杂。
其中主要是两个部门,一个是侍卫亲军司,以马步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侯为长官,下辖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分统马步禁军,这支军队,主要是用来作战的;
令又舍殿前司,以殿前都点检、副都点检为长官,统殿前诸班、直及马步诸军,顾名思义,这只军队就是主要用来守卫皇城内外的。
而殿前都指挥使,下属于殿前都点检,在军中一共有12个这样的职位,包括石守信、王审琦二人,都属于殿前都指挥使,若论品级的话,最多不超过五品,这两个五品的武官,放在正副宰辅两位二品的大员眼中,当然算不得什么。
但他们却不知道,柴宗训执意要将这个消息通过石守信、王审琦二人口中传达给赵匡胤,其实还有其他的目的。
因为柴宗训知道,这二人不仅是赵匡胤的结义兄弟,后来也是赵宋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战将。
石守信在周世宗柴荣时期,就已经崭露头角,他历经高平之战、淮南之战,不仅累功升迁至殿前都指挥使,还兼任义成军节度使,深受周世宗柴荣信任。
后来赵宋建立,他又率军平定了李筠、李重进之乱,并先后升任天平军节度使、中书令,获封卫国公。
而王审琦,更是在周太祖郭威时期就效力于账下,因功累升至铁骑都虞侯、勤州刺史、睦州防御使、泰宁军节度使。跟随赵匡胤之后,他又随军出征淮南,先后灭掉了南唐、南汉等国家,被追赠中书令、琅琊郡王,死后加封秦王,谥号“正懿”。
此二人皆是后周时期跟随柴荣南征北战的名将,更是赵宋建立之初的栋梁之才,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经历,那就是“杯酒释兵权”。
公元961年,也就是赵匡胤刚刚当上皇帝的第二年,他就有感于五代十国时期纲常混乱,武将掌控兵权之后就可以肆意妄为,随意篡夺君权,于是他找来丞相赵普商量,问他“为什么从唐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换了八姓十二君,争战无休无止?我要从此熄灭天下之兵,建国家长久之计,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赵普告诉他:“藩镇权力太重,君弱臣强,治理的办法并无奇计可施,唯有削其权,收其兵,制其钱谷,则天下自然安定。”
于是赵匡胤找来自己的几个结义兄弟,也就是赵宋初期掌实权的几位大将,告诉他们:“若不是你们出力,我到不了这个地位,但不知道为什么,我现在整夜不敢安睡,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啊!”
石守信等人大惊,连忙问他:“何故?”
赵匡胤回答:“我这皇位,本来不想要,是你们黄袍加身强加在我身上的,但万一有一天,你们的部下也以黄袍加身,强迫你们当皇帝,那时候该怎么办呢?”
石守信等人顿时明白自己已经受到了猜忌,弄不好还会引来杀身之祸,于是纷纷惊恐的哭了起来,询问赵匡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