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无法沟通。
蔡远飞的,“说服对象”是工学院的学生,他解释说,自己在后方考大学的时候也考了英语和《〖〗国之命运》,所以,“甄审考试”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而学生联谊会的代表却认为,“甄审”的实质是对沦陷区青年的侮辱,必须取消这种不公平的待遇,并且撤换不称职的教育官员一双方各讲各的道理,最后谁也说服不了谁。
蔡远飞他们走到校园里来“点火”的。
抗战胜利后,东北就处于苏联军队的控制之下。按照《苏友好条约》的规定,苏军应该把东北地区移交给南京〖〗央政府,并且在1945年12月1日以前完成撤军,可是直到1946年,苏联人都没有撤出的迹象。
1946年1月旬,“东北行营”的八名官员在抚顺被东北〖民〗主联军的士兵枪杀。这件事在国引起了轰动,一时间,吁请苏联,“约束**武装”、要求苏联撤军的呼声越来越高。2月份〖〗国**表了,“关于东北问题的四条主张”要求国民政府,“承认东北〖民〗主部队”要求,“限制进入东北的政府军的数量”却没有要求苏军撤出东北一这就给后来的“反苏**〖运〗动”提供了。实。
当时的〖〗国老百姓对苏联的印象很不好这不仅有历史上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因素。苏军占据东北,并且不断压迫国民政府在外ng问题和新疆问题上作出让步。这样的举措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的展,但在本质上却伤害了〖〗国的主权,这就深深刺伤了〖〗国人民最敏感的神经于是,当国民党当局把**的暧昧态度与苏联的沙主义联系起来的时候,当蔡远飞他们指责,“某党为了实现武装割据不惜出卖国家利益”的时候,一场国ìng的学生〖运〗动就不可避免地被点燃了。
,“为了国家主权,不惧赴汤蹈火”、,“只知有国,不知有党”
这是1946年反苏〖运〗动的主要口号。
国民政府选择在这样的时候提出这样的口号有一个重要的原因,1946年3月,正是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将军到〖〗国主持调停的时候,马歇尔一下飞机就听到了如此,“〖民〗主的、爱国的呼声”立刻就对苏共和**的行为提高了警惕。于是,随之而来的政治胁迫和国际压力不仅迫使**决定,让开大路、占据两厢”、放弃了,“独占东北”的计划,也迫使苏联最终从东北撤了军。
1946年3月的这次,“点火”可以称得上是国民党和三青团最为成功的政治运作之一。在这场学生〖运〗动的影响下,大批青年先是走上街头,继而又走上了内战的战场。而与此同时,由**主导的,“声援一二?一学生〖运〗动”和,“反甄审”〖运〗动却被完压制,学生的**员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央大学的闹事学生也最终被迫服从政府的安排,到上海念书去了。
这次进校园,蔡远飞他们的功劳不小。但事实上,仅凭蔡远飞他们这一伙军官是不可能,“点火”成功的,真正在〖运〗动挥作用的是混杂在学生的,“人民服务队”一也就是,“五毒”的,“青年从”。
所谓,“青年从”简单地说就是“青年从军退役人员”。前面前过,“十万青年十万军”时期有个政策,青年军从军人员退役以后可以选择进学校读书,由国家提供学费。现在抗战结束了,一大批拿政府薪水、受三青团领导的“青年从”就涌进了各大校园。他们的学习基础不好,学习成绩更加不妙,但却可以不在乎学校的考试、不在乎学校的纪律,作为流氓学生和学生特务,成为当时社会的一大公害。
“青年从”有点像是,“军官总”的孪生兄弟。在校园里,他们的组织ìng不亚于学生会,攻击ìng却更加残暴,他们兼有学生的轻率和兵痞的野蛮,却失去了理想的单纯,犯起浑来无法无天。他们可以打老师、打同学、大闹课堂,可一旦对上级不满,他们也敢打〖警〗察、骂官员、围攻政府。1946年4月,刚刚在,“反苏〖运〗动”立下汗马功劳的,“青年从”就转而大闹南京总统府,有个家伙居然还在总统府的墙上画了个大王八,而这位敢在蒋委员长办公室的大门口表现漫画才能的傻大胆,就是蔡远飞的老朋友潘崇德。
1946年4月之后的南京,就像是政治闹剧的大舞台。
一方面,报纸上接二连三地登出各种各样的,“好消息”另一方面,大街小巷间却充满了天怒人怨,集会游行和抗议漫骂此起彼伏一而有意思的是,这些不满的情绪又往往是因为那些,“好消息”引起的。
比如,有好消息说,苏联从东北撤军了。
可是,外国的撤军并没有换来〖〗国的和平,苏联人前脚刚走,国共两党后脚就打了起来,4月份以后的东北地区成了军事冲突最jī烈的战场,而就在这时候,南京城里的东北人也纷纷上街请愿。
抗战胜利后,大批的东北籍军人、学生和阵亡将士遗属滞留在国统区,他们无法返乡、没有经济来源,生活窘困不堪。山大道上每天都有东北军人举着“要回家,要工作”的牌子申请救济,还有的孤儿寡母打着招hú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