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西斯国家的侵袭。该年底,**发表,不仅确定了这条统一战线的确立方式和理论基础,也提出吸取中国大革命时期的教训,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权掌握在**人手中。**开始抛弃左倾的关门主义,主动和合围陕北根据地的东北军张学良、西北军杨虎城部磋商结成抗日反蒋的军事同盟。并借助各种渠道与国民党中央试探妥协的可能性。
一二九运动中学生在北平的活动同年12月9日,北平学生在**的宣传领导下,针对日本即将设立的非法政府“冀察政务委员会”展开了大游行。上万名学生在北平附近高呼口号,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联合抗日。冀察政务委员会内定的负责人宋哲元镇压了这次学生运动。在这种形势下,冀察政务委员会宣布延期设立,并极大的提高了**在中国尤其是华北地区的声望。这次学生运动的大部分骨干后来成为八路军和**的新生力量,包括黄敬、李昌、谷景生、宋黎等。
但蒋介石依然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意图,并调遣撤回关内的东北军和西北军继续围攻**的陕北革命根据地——希望非嫡系军队和**的争斗两败俱伤。在此情况下,张学良及西北军将领杨虎城决定接受**的联合抗日主张。1936年12月,蒋介石亲自来到西安“督战”,12月12日,张、杨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对蒋介石实施“兵谏”。亲日派何应钦认为时机已到,积极鼓吹讨伐张杨,欲置蒋介石于死地,夺取国最高统治权。一旦如此,国就将爆发更大规模的内战,这正是日本人希望看到的。这次事变最后在国民党、**和其他势力的协商下,得到和平解决,国共两党也达成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协定,成为日后影响抗日战争的关键因素之一。西安事变后,红军、东北军、西北军的三位一体联盟被蒋介石瓦解。张学良被蒋扣押,杨虎城被迫出国,东北军被调往兰州、河南、安徽等处,被完拆散。红军从陕北南下,占领了西安附近地区。周恩来、叶剑英、博古代表**中央开始和国民党中央展开关于合作的谈判。大批在十年内战期间被关押的**政治犯被释放,其中最著名的是薄一波和陶铸。**中央派遣**到天津指导北方局工作,**很快打开了华北地区的统战局面,号召平津学生支持宋哲元抗日。蒋中正开始加速进行抗战的政治、军事、经济准备,这包括在上海至南京一带修建了三道国防工事,进口了大量德国装备武装中央军。
[编辑本段]中国应战(1937年7月—1938年10月)
卢沟桥事变
在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事变爆发。时值日本近卫文麿内阁。日本中国驻屯军借口一个兵士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搜查。中国守军拒绝了这要求。日本军阀遂开枪开炮猛轰北平卢沟桥,向城内的中国守军进攻。亦有说,根据“辛丑条约”驻扎的日本军阀在宛平附近演习时遭到国民革命军的枪击,而向中国守军进攻。打响面抗战第一枪的是第二十九军吉星文团。
7月16日、17日,中华民国最高统帅蒋介石在庐山先后发表谈话,表示:“临到最后关头,便只有拼民族的生命,以救国家生存。最后关头一到,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地无分南北,年不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至此表明了对日本军阀挑衅的退让底线。7月28日、30日,日本军阀相继占领北平、天津,第二十九军退守保定一线。平津一带的大学纷纷迁移。7月31日,蒋介石发表:“……和平既然绝望,只有抗战到底”,宣告战争已经面爆发。
正面战场的展开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定下了“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的大方针,为了吸引日本把侵略重点放到日军难以施展的山川河流众多的东南,利用山川河流众多的地形抵消日军装备训练优势,尽量消灭日军有生力量,避免在利于日军装备训练优势发挥的地势平坦的华北平原与日军作战,扩大战场,分散敌军兵力,为中国争取部分战争主动权,蒋中正决定在上海发动战争。中国国民革命军扮作保安队进入上海市区。日军则以保卫租界为名,占领租界外的地区。8月13日,冲突爆发。
遭日军轰炸的上海南火车站日军在1937年8月派出上海派遣军(三个月后增加到50万人),开始向上海进攻;中华民国则共派出中央军精锐和大批内地省份部队(但由于蒋介石与这些部队的司令关系恶劣,所以装备极差。而参加者包括川军、滇军、桂军、粤军、湘军等)合计70万人,与日军血战三个月之久,粉碎其“三月亡华”之战略,此即为淞沪会战。指挥凇沪会战的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先是冯玉祥,后蒋中正亲自兼任。11月20日,中国国民革命军在伤亡25万人之后,被迫撤退,上海自此沦陷;由于下达撤退命令过于仓促,后方国防工事交接发生失误,加上中国抗战初期的军队训练素质极低,引致撤退演变为溃败。同一天,中华民国政府立即宣布将首都和所有政府机构由南京迁往陪都重庆,而军事作战中心则是先迁往武汉直到武汉会战后再迁往陪都重庆。虽然第二次淞沪会战中国方面在战术上是失败的,但是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