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否因为他的到来,历史的轨迹发生些许小小的变化。
同年九月,陈家村打麦场上一片金黄,经当场计量,今年粮食总产量达70多吨,相当于生产队过去六年的粮食产量总和。此事一经报道,在当地乃至国引起轰动,“包产到户”成为国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但批评的声音也不绝于耳。任陈家洼公社社长的陈景天在陈家洼率先行动,实行小范围的推广。
而在第一届国大学生演讲赛获得一等奖的陈浩继续回到苏南大学学习,并考取当代经济大儒章翰生的研究生,成为恢复高考后第一个学、硕连读的大学生,也是国最年轻的在读硕士生。
其间,他回到肃县和父亲谈完后,又到陈家村陈景玉家和大伯、刘勇好坐在一起聊起养殖场的事。
陈家村养殖场现在的规模比他上学之前的规模要大得多,村后面的荒山已部被养殖场占据。尤其是鸡场已建起恒温室、孵化室、种鸡室、消毒室、隔离区和绿化带,蛋鸡场和肉鸡场。孵化设备已取代刚开始的人工孵化,有二十多个人专门负责鸡场日常工作。猪场也增加到一千多头存栏猪,现已能自给自足,等这批猪卖出去就有利润。
附近生产队看到陈家村的小日子越过越红火,于是也纷纷办起养殖场。陈浩正是看到条件已成熟,就回到陈家村和他俩讨论办饲料厂的事。最后决定陈浩负责机器采购,刘勇好兄弟负责原料收购和销售渠道建设,陈景玉面负责养殖场和饲料厂的日常管理工作。
“小浩,来尝尝伯母做的红烧鸡。”
此刻,苏南省地委大院的书记家餐桌上,尚玉梅正热情地给陈浩夹菜,顾红军和来省上开会的肃州市革委会主任宋小刚在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