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例如《沁園春》前闋第二三兩句、第四五句和第六七句,第八九兩句;後闋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第七八兩句。又如《念奴嬌》前後闋第五六兩句。又如《浣溪沙》後闋頭兩句。
《沁園春》前闋第四五六七兩聯,如“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後闋第三四五六兩聯,如“惜秦皇漢武,略輪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這是以兩句對兩句,跟一般對仗不同。像這樣以兩句對兩句的對仗,稱為扇面對[33]。
凡前後兩句字數相同的,都有用對仗的可能。例如《憶秦娥》前後闋末兩句,《水調歌頭》前闋第五六兩句,後闋第六七兩句,等等。但是這些地方用不用對仗完全是自由的。
詞的對仗,有兩點和律詩不同。第一,詞的對仗不一定要以平對仄,以仄對平。如“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又如“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big></big>滔滔”(城對河,是平對平;外對下,是仄對仄)。第二,詞的對仗可以允許同字相對。如“千里冰封”對“殘陽如血”。
除了這兩點之外,詞的對仗跟詩的對仗的一樣的。
詞韻、詞的平仄和對仗都是從律詩的基礎上加以變化的。因此,要研究詞,最好是先研究律詩。律詩研究好了,詞就容易懂了。
-------------------------------------------<u></u>-------------------------------------
[1] 這是根據《類編草堂詩餘》所分小令、中調、長調而得出來的結論。
[2] 萬樹《詞律》共收一千一百八十多個“體”。徐本立《詞律拾遺》增加四百九十五個“體”。清代的《欽定詞譜》共有二千三百零六個“體”。
[3] 大中,是唐宣宗年號。
[4] 這是依照一般的說法。
[5] 原名《漁父》。
[6] 曲終叫做闋(que)。一闋,表示曲子到此已告終了。下面再來一闋,那是表示依照原曲再唱一首歌。當然前後闋的意思還是連貫的。
[7] 字數不同如《菩薩蠻》,平仄不同如《浣溪沙》,詳下節。
[8] 舊法,前後闋中間空一格。現在分行寫,中間空一行。
[9] 但是改為橫排。
[10] 其所以不止舉一首,是要顯示詞人依譜填詞的嚴格。
[11] 字下加小圓點的都是入聲字。不要按現代普通話的聲調去瞭解。下同。
[12] 這很像一首不粘的七律減去第三、第七兩句。
[13] “興”,去聲。
[14] 這句第一字可平,第三字可仄,但是不能犯孤平。這就是說,如果第三字用仄,則第一字必須用平。後闋末句同。
[15] “看”,平聲。
[16] “漫”,平聲。
[17] “昨”字未拘平仄。
[18] 雙調用‖號表示前後闋同。下同。
[19] 依語法結構,應該標點為:“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這裏是按詞譜斷句。
[20] 這個詞調的平仄相當靈活。前闋第三句、後闋第四句為一個十一字句,中間稍有停頓,上六下五或上四下七均可。但是近代詞人常常把它分成兩句,並且是上六下五(參看張惠言《詞選》所錄他自己的五首《水調歌頭》)。毛主席的詞也是按上六下五填寫的。這調常用一些拗句,如毛主席詞中的“子在川上曰”,“一橋飛南北”,蘇軾詞中的“不知天上宮闕”,“起舞弄清影”等。
[21] 跟《水調歌頭》一樣,這個詞調的平仄相當靈活,而且<mark></mark>用拗句。
[22] 依語法結構,應該標點為:“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這裏是按詞譜斷句。
[23] 依語法結構,應該標點為:“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這裏是按詞譜斷句。
[24] 第一句可以用韻。
[25] 調中有四句“仄平平仄仄”,都應該瞭解為上一下四,即仄+平平仄仄。
[26] 這一句,依《詞律》應分兩句,即平平,仄仄平平。但是,一般都作六字句。
[27] 成吉思汗是蒙古人名,不拘平仄。
[28] 戈載《詞林正韻》的韻目依照《集韻》,現在改為“平水韻”(即第二章第二、六兩節所講的詩韻),以歸一律。
[29] 具體的字見於附錄《詩韻舉要》。下同。
[30] 十字句罕見,不討論。
[31] 豆,就是讀(dòu)。句稍有停頓叫豆。一字豆不須點斷,衹須把五字句看成“上一下四”就是了。
[32] 關於詞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