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辛棄疾
壯歲旌旗擁萬夫,
錦襜突騎渡江初。
燕兵夜娖銀胡碌{<tt>.t>左為革},
漢箭朝飛金僕姑。
追往事,
歎今吾。
春風不染白髭鬚。
卻將萬字平戎策,
換得東家種樹書。
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宋]張元幹
夢繞神州路。
悵秋風連營畫角,
故宮離黍。
底事崑崙傾砥柱,
九地黃流亂注?
聚萬落千村狐兎。
天意從來高難問,
況人情易老悲難訴。
更南浦,
送君去。
涼生岸柳催殘暑。
耿斜河疏星淡月,
斷雲微度。
萬里江山知何處?
迴首對牀夜語。
雁不到,
書成誰與?
目盡青天懷今古,
肯兒曹恩怨相爾汝。
舉大白,
聽金縷。
(“雁不到書成誰與?”依詞律應作一句讀。)
像《踏莎行》、《漁家傲》,前後兩闋字數完全相等。其他各詞,前後闋字數基本上相同。
三疊就是三闋,四疊就是四闋。三疊、四疊的詞很少見,這裏就不舉例了。
<strong>第二節 詞譜</strong>
每一詞牌的格式,叫做詞譜。依照詞譜所規定的字數、平仄以及其他格式來寫詞,叫做“填詞”。“填”,就是依譜填寫的意思。
古人所謂詞譜,乃是擺出一件樣品,讓大家照樣去填。下面是萬樹《詞律》所列《菩薩蠻》的詞譜原來的樣子[9]:
菩薩蠻(四十四字。又名子夜歌、巫山一片雲、重疊金)
李白
平 可仄林漠 可平漠煙如織韻寒 可仄山一 可平帶傷心碧叶瞑 可平色入高樓 換平有 可平人樓 可仄上愁 叶平 玉 可平階空竚立 三換仄宿 可平鳥歸飛急 三叶仄何 可仄處是歸程 四換平長 可仄亭連 可仄短亭 四叶平
《詞律》在詞牌下面注明規定的字數,詞牌的別名;在詞中注明平仄和叶韻。凡平仄均可的地方,注明“可平”、“可仄”(於平聲字下面注明“可仄”,於仄聲字下面注明“可平”);凡平仄不可通融的地方就不加注,例如林字下面沒有注,這就表明必須依照林字的平仄,林字平聲,就應照填一個平聲字。“織”字下面注個韻字,表示這裏該用韻;“碧”字下面注個叶字,表示這裏該叶韻(即與“織”字押韻)。當然並不規定押哪一上韻,但是要求一個仄聲韻。“樓”字下面注“換平”,是說換平聲韻。“愁”字下面注“叶平”,是說叶平聲韻。“立”字下面注“三換仄”,是說在第三個韻又換了仄聲韻;“急”字下面注“三叶仄”,是說叶仄聲韻;“程”字下面注“四換平”,是說在第四個韻又換了平聲韻;“亭”字下面注“四叶平”,是說叶平聲韻。萬樹是清初時代的人;在萬樹以前,詞人們早已填詞,那又依照誰人所定的詞譜呢?古人並不需要詞譜,衹要有了樣品,就可以照填。試看辛棄疾所填的一首《菩薩蠻》: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辛棄疾
鬱孤臺下清江水,
中間多少行人淚。
西北望長安,
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
畢竟東流去。
江晚正愁餘,
山深聞鷓鴣。
辛詞共用四十四個字,共用四個韻,其中兩個仄聲韻,兩個平聲韻,並且平仄韻交替,完全和李白原詞相同。平仄也完全模仿李白原詞,甚至原詞前闋末句用“仄平平仄平”,後闋用“平平平仄平”,都完全模仿了。
這裏有一個問題:拿誰的詞來做樣品呢?如果說寫《菩薩蠻》要拿李白原詞做樣品,李白又拿誰的詞做樣品呢?其實《菩薩蠻》的最早的作者(李白?)並不需要任何樣品,因為《菩薩蠻》是按曲譜而作出的。民間作品多數是入樂演唱的,所以衹須按曲作詞,而不需要照樣填詞。至於後世某些詞調,那又是另一種情況。詞人創造一種詞調,後人跟著填詞。詞牌是越來越多的。有些詞牌是後起的,那衹能拿較晚的作品作為樣品。
本來,唐宋人填詞就有較大的靈活性,所以一個詞牌往往有幾種別體。詞中本來就是律句占優勢;有些詞的拗句又常常被後代詞人改為律句。例如《菩薩蠻》前後闋末句的“仄平平仄平”就被改為“平平仄仄平”。有些詞,如《念奴嬌》、《水調歌頭》等,在開始的時期就有相當大的靈活性,所以後代更自由一些。大致說來,小令的格律最嚴,中調較寬,長調更寬。我們研究詞律的時候,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