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拗句,不是孤平。
[22] 杜甫《秦州雜詩》第二十首:“曬藥能無婦,應門幸有兒。”《獨坐》第二首:“曬藥安垂老,應門試小童。”答應的應(又寫作譍)在唐宋時有平去二讀,這裏讀平聲,所以不犯孤平。參看《詩韻合璧》蒸韻譍字條。
[23] 唐人的試帖詩也容許這種平仄格式,可見它是正規的格式。
[24] 上文20頁所引林逋《山園小梅》第三句“疏影橫斜水清淺”,第七句“幸有微吟可相狎”兩句,下文32頁所引杜甫《天末懷李白》第一句“涼風起天末”也是這種情況。
[25] 鄜,讀如孚,平聲。看,讀如刊,平聲。
[26] 下文33頁所引陸游《夜泊水村》第七句“記取江湖泊船處”,39頁所引杜甫《春日憶李白》第七句“何時一尊酒”,王維《觀獵》第七句“回看射鵰處”也都是這種情況。
[27] 一作《時世行贈田婦》。
[28] “旋”,去聲。
[29] “更”,去聲。
[30] “令”,平聲。“漂”,去聲。
[31] “過”,平聲。
[32] “為”,去聲。
[33] 這還不能算是上文所述的那種特定格式,因為那種格式第三字必須用平聲,這句第三字“玉”字用的是仄聲(入聲)。
[34] “芹”字今入文韻,但杜甫時代還是真韻字,不算出韻。
[35] “為”,去聲。
[36] 這是以第二字的平仄為標準來衡量的。當然也可以拿“仄仄平平仄仄平”來衡量,不過那樣也有不合平仄的地方。下同。
[37] 這裏所謂“詞”不是詩詞的“詞”。詞類指名詞、動詞等。
[38] 有時候,也有人把字分為動字、靜字。所謂靜字,當時指的是今天所謂名詞;所謂動字就是動詞。
[39] 代詞“之”“其”歸入虛詞。
[40] 這十一類還不是完備的。
[41] “思”,去聲。“論”,平聲。“清新”句和“何時”句都是拗句。這裏可以看出拗句在對仗上能起作用,否則“庾開府”不能對“鮑參軍”。
[42] “看”,平聲,讀如刊。“迴看”句是拗句。
[43] “為”,去聲。
[44] “重”,上聲。“應”,平聲。
[45] 如杜甫《春望》,《秦州雜詩》等。
[46] “離堂”句連用四個平聲,是特殊的拗句,是律詩尚未定型化的現象。“悠悠”句是普通的拗句,用在第七句。
[47] “騎”,去聲。“看”,平聲。“乘”,平聲。“為”,去聲。“聞道”句普通的拗句,用在第七句。
[48] “看”,平聲。
[49] 全篇用對仗(首聯、頷聯、頸聯、尾聯都用對仗),也是比較少見的。例如杜甫《垂白》:“垂白馮唐老,清秋宋玉悲。江喧長少睡,樓迥獨移時。多難身何補?無家病不辭!甘從千日醉,未許七哀詩。”但是尾聯半對半不對的就比較多見,例如半對半不對的就比較多見,例如杜甫《登高》尾聯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50] 也可以用於頷聯,如李白《宿五松下荀媼家》(見32頁)。甚至可以全首不用對仗,如李白《夜泊牛渚懷古》,因為不是常規,所以不詳談了。
[51] “看”,平聲。“為”,去聲。
[52] “麗”,“創”,都是平聲。末聯出句“平平仄平仄”,是特定的平仄格式,用在這裏等於律詩的第七句。
[53] “應”,平聲。
[54] 劉勰:《文心雕龍·麗辭》。
[55] “三十一年”和“落花時節”,在整個意思上還是對仗。特別是“年”和“節”,本來是時令對。
[56] 依平仄類型來看,七言平起式等於五言仄起式,七言仄起式等於五言平起式。五言平起式相當少見,七言仄起式則比較平起式稍為少些罷了。
[57] 五言除平平仄平仄以外,還有一種比較罕見的拗句是仄仄平仄仄;七言除仄仄平平仄平仄以外,還有一種比較罕見的拗句的平平仄仄平仄仄。這一點也與律詩相同。李商隱《登樂遊原》:“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就是這種情況。
[58] “泊”,入聲。“煙”,平聲。
[59] “比”,上聲;“西”,平聲。
[60] “恐”,上聲;“天”,平聲。
[61] “不”、“客”,入聲;“何”,平聲。
[62] “看”,平聲。
[63] 麌,讀yǔ;薺,讀jì;潸,讀shǎn;銑,讀xiǎn;篠,讀xiǎo;哿,讀gě;豏,讀xiàn。
[64] 寘,讀zhì;霰,讀xiàn;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