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的“李”,但是詩人借用桃李的“李”的意義來與“茅”字作對仗。又如杜甫《曲江》“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古代八尺為尋,兩尋為常,所以借來對數目字“七十”。
有時候,不是借意義,而是借聲音。借音多見於顏色對,如借“籃”為“藍”,借“皇”為“黃”,借“滄”為“蒼”,借“珠”為“朱”,借“清”為“青”等。杜甫《恨別》:“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雲白日眠”,以“清”對“白”,又《赴青城縣出成都寄陶王二少尹》:“東郭滄江合,西山白雪高”,以“滄”對“白”,就是這種情況。
(4)流水對 對仗,一般是平行的兩句話,它們各有獨立性。但是,也有一種對仗是一句話分成兩句話,其實十個字或十四個字衹是一個整體,出句獨立起來沒有意義,至少是意義不全。這叫流水對。現在從上文所引過的詩篇中摘出下面的一些例子: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杜甫)
人憐巧語情雖重,鳥憶高飛意不同。(白居易)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陸游)
7e3d." >總之,律詩的對仗不像平仄那樣嚴格,詩人在運用對仗是有更大的自由。藝術修養高的詩人常常能夠成功地運用工整的對仗,來做到更好地表現思想內容,而不是損害思想內容。遇必要時,也能夠擺脫對仗的束縛來充分表現自己的意境。無原則地追求對仗的纖巧,那就是庸俗的作風了。
<strong>第五節 絕句</strong>
上文說過,絕句應該分為律絕和古絕。律絕是律詩興起以後纔有的,古絕遠在律詩出現以前就有了。這裏我們就把兩種絕句分開來討論。
(一)律絕
律絕跟律詩一樣,押韻限用平聲韻腳,並且依照律句的平仄,講究粘對。
(甲)五言絕句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登鸛雀樓
[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另一式,第一句改為仄仄仄平平,其餘不變。
(2)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聽箏
[唐]李端
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
另一式,第一句改為平平仄仄平,其餘不變。
(乙)七言絕句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為女民兵題照
毛澤東
颯爽英姿五尺槍,曙光初照演兵場。
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
另一式,第一句改為仄仄平平平仄仄,其餘不變。
(2)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早發白帝城
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另一式,第一句改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餘不變。
跟律詩一樣,五言絕句首句以不入韻為常見,七言絕句首句以入韻為常見;五言絕句以仄起為常見,七言絕句以平起為常見[56]。
跟律詩一樣,律絕必須依照韻書的韻部押韻。晚唐以後,首句用鄰韻是容許的。
跟律詩一樣,律絕可以用特定的格式[57]。例如: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58]。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飲湖上初晴後雨
蘇軾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裝濃抹總相宜[59]。
跟律詩一樣,律絕要避免孤平。五言“平平仄仄平”第一字用了仄聲,則第三字必須是平聲;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個用了仄聲,則第五字必須是平聲。例如:
夜宿山寺
李白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60]。
迴鄉偶書
[唐]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迴,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61]。
(“不”“客”二字拗,“何”字救,參看上文33頁。)
絕句,原則上可以不用對仗。上面所引八首絕句當中,就有五首是不用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