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策,要在因地制宜,因性施逆。又曰:气盈神灵则胜,气欠神昏则败。若平时技精兵练、声名自著,要知异地人情之喜忌险曲,地势之夷险宽窄,设防变外。知天则生克造化之理悉,知地则山河进退之路熟,知风土则计策易决,知人情则引诱乃顺。知此者,自能心在规矩之中,神游规矩之外。造诣如兹,讵能为所误耶?止戈之术,可备而弗用,岂可用而无备?故临渴掘井,晚之已甚。艺高慢敌,昧之至矣。故君子贵尊贤容众,采群智以择从,谦以自驭,敬以接人。柔中刚非愚柔,此处出身浑形远之道。群魔尽散,而高人义士得以近接也。故天时地利,不若人和。止戈之法,如斯而已。是以慧笔挥来,乃见龙飞凤舞。心坛授持乎人力,仙机阐天地几绝之奇文,启后觉由生之等级。虽《经》中奥蒂或有遗漏,而剑内奇观已称略备。果能依此,若阅星霜,当不见弃于天地。勿谓纸短情长,言多莫如言简。若禀斯言,行难知易。练身要在练心,愿从此乘为万代遗规,相传以绵绵不息也已。噫!克于依行,继传不息者,抑亦观难其人也。第谨笔之于楮,先生之面前,以待后学之取式。故将其中妙旨变式,备详于后。特为三复致意,识者当勿忽诸尔。
…………………………
关于咒语
咒语,在道家修炼中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什么叫咒?《说文解字》中载:“祝者咒也。”在黄帝时代祝、咒是不分的,黄帝时设的官职祝由,又叫咒由。咒语起源于古代巫师祭神时的祝词。《尚书;无逸》说:“厥口诅祝”,疏云:“祝音咒,诅咒为告神明令加殃咎也。”说明最初的咒语就是用语言告诉神明要求惩罚恶人,并向神明发誓。
??道家的咒语,就是起源于古时的巫祝。道家的咒语在东汉时期较为盛行,并且也符有密切的关系,画符时要念咒语,用符时也有咒语,作一切法都有一定的咒语。咒语成为施法者精诚达意,发自肺腑的声音,才能保证一切法术的奏效。祈祷时,咒语都是一些赞颂神灵,和祈诉如愿之词;治病时,咒语是要求法术显灵百病俱消等辞;修炼时,咒语多为安神,定意澄心,及要求神灵帮助等语。道家的咒语每句结尾一般都有“急急如律令”一语。宋代赵彦卫在《云麓漫钞》中解释道:“急急如律令,汉之公移常语,犹今云符到奉行。张天师汉人,故承用之,而道家遂得祖述”。说明这句词是从汉代经张天师传下来,要符到就灵验的意思。
??葛洪在《内篇;登涉》中记载了当时的六甲秘咒:“入山宜知六甲秘祝。祝曰,临兵斗者,皆列阵前行。凡九字,常当密祝之,无所不辟。要道不烦,此之谓也。”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咒语的力量,常人看来普普通通的九个字“临兵斗者,皆列阵前行”。竟然能“无所不辟”真是不可思议,可见咒语的奥妙无穷。道士们在用咒语禁邪时,往往要和存思,行气等法术配合进行,就是说在念咒时使自己进入气功功能状态,所有咒语都是精诚所至的心声,并存想自己与神灵相通。
??咒语的奥秘到底是什么?近年来引起了国内外许多科学家的重视和研究。气咒法的实质逐步被认识和公开。首先被确认是咒语是一种制控的声波,具有一切声波的特点。1穿透性。它的速度为每秒钟332米,可以穿过固体、液体和气体。在遇到密度很大的障碍物,有折射性,根据不同的密度,相应改变它的传播方向。2与温度有关。当温度升高(或下降)一度时,吐音声速每秒增大(或减少)0.6米。3声压。声压的大小反映了声调的高低,当声音超过某一最大值时,在耳中引起触痛感,还可使人血压升高,听觉受到损伤,出现病态。正常范围内,则使人心情畅达,智慧如涌。4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人耳能听见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赫。使人悦耳的乐音多在4040000赫的频率之间。5声波的震动,可产生共鸣现象,发生音谐。
??显然气咒法可以理解为利用声波的穿透性、折射性,带动内气行走,达到意到声到气到。以意领气,以意催声,声气结合,形成一股强大的浑沌气流,达到特种的疗效。
??最近赵炽和赵其昌同志合作,对道家“六字诀”和“呵息吐音法”的吐音进了测试,发现了气咒法吐音时接收以明显的次声频的振动,为气功“六气诀”和“呵息吐音法”为什么能治病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为掌握正确吐音提供了检测手段。测试的过程是这样的:用谱分析仪hp3582ao——25khz,将拾振器放在吐音者头部、胸部,经电荷放大器放到谱分析仪上,吐音时,接收到明显的次声频的振动。如吐“商”音时,出现了6hz的次声波信号,3——4hz信号比较大而平坦,然后随频率增大而下降。吐“多”音时也出现了——6hz的次声频信号,曲线以3hz起随频率增大而下降。
??次声波的频率在0.0001—20hz之间,次声振动频率低,不容易被吸收;它的波段长,不易被阻挡,低频振动又不容易衰减。因此,它能在人体内传播,穿透病态组织(细胞)内,使病灶组织内闭塞的血管重新开放,并推动其血液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