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神机鬼藏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经络、丹法、咒语、剑法
实际是感知着脏腑各组织的功能,并迅速把它们的信息由神经系统传给大脑中枢;有时也按照大脑神经中枢(可能主要是植物神经)的指令,或紧张强直,或放松飘逸,调节着波的运行,调整着脏腑各组织的功能状态。人在心情舒畅时会胃口良好,浑身是劲,而在思想受挫,精神不振时,却肠胃不适、身乏力,或许就是神经影响人体波运行的原因。

    6、经络上的穴位具有类似“无线电天线“的功能,起到使人体联系并适应外部环境的重要作用。皮肤是人体与外部环境的分界面,体表的穴位有的是经脉的末端,有的就象垂直体表皮肤的经脉,并且微血管和神经细胞相当丰富和集中,所以对外部的声、光、电、压力、温度等各种物理刺激,都会很快感知,即通过人体波的变化传给大脑神经中枢和与经络相联的各部器官,并使之作出调节性的反应。例如,人在正常状态时,十二经络中人体波的振幅大小、相位先后等排列规律,就是与外部环境状态如日月、阴阳等主要矛盾方面的影响相互一致的。当然,穴位作为人体波反射点的同时,在一定条件下(如病态或气功态),穴位也会使人体波折射出体表之外;不过这种折射非常微弱,而且使人体波发生了分解,其中周期性的正电脉冲演变成了低频调制式电磁波,也包括红外线;涌动的纵波变成了人耳不能感知的次声波;这两种折射波因物理性质和传播速度相差极大,以致于冲出体表皮肤后便分道扬镳了。这就是人体波折射即所谓“人体外气”的真面目,也是人们探索多年,总是测量不到完整统一的人体生物波,而只是得到低频电磁波、红外线、次声波等“碎裂外形”的原因。

    7、人体波不同的共振形式对应着人的各种功能态,外部刺激和人的主观锻炼都可以调节人体波的振荡而改变人的功能态。人体的正常功能态具有如前所述的平稳型振荡形态,疾病的感染可以破坏这种平稳的共振态,使人体波进入低能级的或不稳定的振荡态;反之,各种物理刺激如针灸、推拿等则可以改变其振荡态,还有许多药物能变换体液的离子状态,从而调节人体波振荡态,使人的功能态恢复正常,这或许就是中医中药治病的重要特点。值得一提的是,人的主观锻炼,尤其是气功活动能迅速使人体波达到高能级振荡态,使人体进入良好的气功功能态。其形成过程大致分以下三步:当呼吸频率调整得当,并以意念沿线顺次放松任督二脉,气动波即会在此二脉形成自循环振荡,这就是小周天气功的初步振荡形式;当小周天振荡进一步与血涌波发生共振时,即会形成十四经脉的大周天循环,这是中级振荡形式;如果身的经脉、络脉、孙脉上的神经部放松,形成“心平气和”、“意气风发”的内环境时,气动波、血涌波及至脏腑波的意念波的分量便可形成身的共振,这时人体就进入了高度入静的气功功能态。在上述高能级的共振状态中,经络上的神经高度放松减少了波行的阻力,人体的微循环灌流功能增强,经络上体液浓度也相对增大,当这浓度达到某临界值时,肌体细胞即表现出良好的液晶态性质,与atp保持更好的接触,从而取得了源源不断的能量,千百年来,人们在气功锻炼中能获得祛病防病、强身健体的效果,很可能就是这个原因。

    四、古典中医、气功理论关于人体波的典型论述

    对照祖国医学和气功理论中关于经络行气的论述,验证人体波动论假说,“气”即是人体波已是毫无疑问的了。

    中医指出: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路,《灵枢;本藏篇》等文载:“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荣阴阳”,“夫十二经脉者,内属脏腑,外络于肢节。”“经若川、穴若泊、其行者气也。”“界为十二,实为一脉。”显而易见,上述的“气血”即为气血波。十二经络的“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等名称,维系着手足脏腑相联的关系,不但表现出人体波平稳振荡中不同线路位置的相位和振荡特征,而且反映出阴阳交替的自然环境的影响,这种中医经络的子午流注理论,其本身就与“人体整体观“和”天人统一观“是一致的。

    《医宗金鉴》“针灸心法要诀“中说:“人身正脉,十有二经,每于平旦寅时,营气始于中焦,上注于的太阴肺经,自胸中出于中府,止于少商,以次行于手阳明大肠经止于足厥阴肝经,而得始于手太阳肺经也。凡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足三阳从头走足。周流不息循环无端也。“

    综上所述,可见十二经脉,实为一脉,即人体波在不同的循行路线的不同形式,经络的太阳、少阳、阳明、太阳、少阳、厥阴名称不但表明人体波的传递方向,而且表明振幅强度,大者为太阳、太阴,次者为少阴、少阳,再次则为阳明或厥阴,由于经络是人体波阳离子振荡波循行线路,可以预测手部的电位高于胸腹,头部电位则高于手足。不过这种高是微弱的,本人曾用万用表测量手指端的电位比胸部高0.02伏。

    如图所示:(有经络波运行示意图,可惜传不上)

    应该是纵波,为便于观察绘成调幅波形成:图中7个同心圆分别叫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