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3 class="ter h3">Ⅱ</h3>
这一年,为梁天监五年,也就是魏正始三年。从五月到七月之间,两国互相调动了三十万左右的兵力,在淮河的北岸展开冲突。这个地方至海为止,尽是些说山不是山的平原和丘陵、河川和湖沼交错的地方,地形意外地复杂。
急进的骑兵可能因为突然来到水路的前方而难以前进,同一条河川曲曲折折,就如向着不同方向流去的多条河川一样,而在低丘之上又难以一窥前方风景之全貌,算是能够见识战术家技俩的好地方。
一连的战斗都是由梁军积极的攻势而开始的,就像是对陈庆之的明言一般,萧衍确实是要趁着在魏军的大攻势之前直击洛阳。而这并不是临时起意的,萧衍自即位以来,一直以“平定北方以再度统一天下”为最大的心愿。而他认为很快地就可以占领并维持淮河以北和黄河以南的地域。这时的梁,不论经济力和军事力均十分地充实,而萧衍也充满了自信。
“梁的韦睿再度渡过淮河了!”
接到此报的中山王——元英思考着。他并不想仓促南下。而想先观察一下敌人的样子,而这也是在洛阳的宰相任城王的指示。
其实,最近中山王对任城王有着相当的不满。年轻的新帝无论对政治和军事都不关心,任由饥鹰侍中啦、饿虎将军啦什么的小人予取予求,而这些不都是身为宰相的任城王的责任吗?
“任城王和我都是曾经说要辅佐先帝统一天下的人……”
这已经是三十年前的事情了!那个时候,孝文帝与任城王和中山王交好,他们深信只要三个人合力,根本是没有人能够阻挡得了的!只是当年轻的孝文帝驾崩之后,剩下的两个人之间,就只剩下了无言的生活,至少中山王是这么感觉的。
南朝和北朝,也就是梁和魏的国境线其实相当地长,东自淮河的河口开始,西到秦岭山脉为止,长达四千里。
而在西边的山岳地带,梁军和魏军也有相当激烈的攻防。魏的中山王和邢峦,也在这个地域获得了相当的武勋,虽然仍准备要侵攻梁之领上的蜀地,但却遭到顽强的抵抗。邢峦在征服了“东西千里、南北七百里”的土地之后,本欲一举冲向蜀的成都的,但年轻的新帝却未许可。当是朝廷对邢峦的功劳过于巨大而有所避忌吧!
这一点对中山王是否也一样呢?
中山王虽然对韦睿的动向想要有所对应;而淮河下游梁军的攻势续出的战报不断,这些则是发生于漫长国境线的东部。中山王指示了邢峦和杨大眼,两将互相协调将敌人赶回淮河南岸。
邢峦和杨大眼两人可能会互相协调吗?可能的!两人在私下并没有交往,而就算没有想要交往,在公务之上也是不能够做出愚昧的决定的!
梁的将军蓝怀恭也算是不幸,他所布阵的土地名为睢口,是睢水这条河有一个大弯,后世成了冲积平野。在这儿布阵,当然是不管往哪个方向行动都非常地快速,但也相当地容易为敌人所攻击。而相对于这儿的一万梁军,魏军合计七万。
一击之下梁军便已溃散。
蓝怀恭的马匹进入了睢水之上,意图渡川之后重新整备部队,然而杨大眼却踏着水花一路追上来,在河流的中间以战斧一击将之斩首了。
失去指挥官的梁军,打算边战边退往西边与韦睿的军队合流,邢峦虽一度将之包围,但却故意留了一角让梁军退却,再从后方加以执拗地攻击。就这样,且战且走的梁军不断地减少,最后在淮北的野外几乎全灭,能够成功地脱逃而与韦睿的军队会合的,根本不满五十人。
即使胜利了,杨大眼也没有单纯地喜悦。邢峦也不喜欢用兵,之所以未让梁军投降而予之全灭,主要是为了提高士气用的。
睢水一带的防守在交给了邢峦之后,杨大眼率领了铁骑往东急行,驱散了梁之徐州刺史王伯敖的军队取得五千首级,王伯敖本人也只能乘上小舟勉强逃出。
接着又溃灭了振威将军宋黑的军队。在淮河的北岸,水洗?马蹄的河原之上,杨大眼与宋黑的兵刃相交。
已不知是第几回的光景,又是在一个回合之中,宋黑的首级就离开了身体而去,在淮河的水面上随着血雨一同降落。至于其身体,则在回转了半圈之后从马上落下,倒在夏草之中。
“杨大眼来了!”
悲鸣成为暴风长驱入梁军阵营,既然指挥官已经不在了,梁军的将兵当然也开始四处奔逃,快速而且四面八方,魏军则有组织地加以追击。杨大眼并不喜欢将兵力无秩序地分散,在命宇文福重整军队之后,再度展开了进击。从淮河的北岸往东前进,有座宿预城,前几天才由梁军的张惠绍所占据,捕虏了守将马成龙。
当杨大眼来到宿预城时,梁军已经弃城,分乘军船逃到淮河之上。在不战夺回宿预城之后,杨大眼继续东进,一直到达海边。三日间连着陷落了五座城,真是无敌的进击。
另一方面,韦睿避开了与杨大眼的遭遇,顺着淝水前进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