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得以及早问世,还要感谢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的诸位同仁谢国兴、魏秀梅、余敏玲、张淑雅、张珍琳、张秋雯、汪正晟、江玮平、林志菁等。在笔者离开台湾以后,如果没有他们在后期编辑和出版工作中付出的努力,这部近90万字的著作能在短短几个月内付梓,是不可想像的。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献集刊出的部档案文件由沈志华收集、整理、注释,参加翻译的有刘仲亨、徐晓村、王英杰、孙熙、周绍珩、锺舞春、王谊民、章若男、王会朋、刘志青、李木兰、陈云卿、吴安迪、戴怀亮、彭兴中、唐松波、耿保珍、方琼等人,参加校对和编辑的有沈志华、王启星、方琼,最后由沈志华统一定稿。所以,本书当中的一切舛误和疏漏,均由笔者负责。
编者与出版者的共同愿望是,希望这部以专集形式出版的关于朝鲜战争的中文版俄国档案,有助于推进华语世界对于朝鲜战争、现代国际关系史和亚洲冷战历史的研究。
沈志华2003年2月于北京
2、代序:苏联与朝鲜战争——俄国解密档案中的历史真相
沈志华
自朝鲜战争停战协定签字至今,已经整整半个世纪了。五十多年来,关于这场战争的历史真相始终笼罩在一种神秘的光环之中,特别是关于苏联与朝鲜战争的关系,苏联在朝鲜战争中的作用和地位,由于缺乏详实的文献证据,人们大多是根据猜测、分析和推断进行描述和评论的。直到最近几年,情况才发生了变化。1994年以来,有关朝鲜战争的俄国历史档案开始陆续解密和公布,使各国学者得以依据不断披露的档案文献从事研究,从而把苏联与朝鲜战争相互关系的真实历史逐步展示出来。为了帮助读者理解和利用这里刊出的俄国档案文献,本文拟在整理和分析这些俄国档案的基础上,对苏联在朝鲜战争进展各个阶段中的作用和地位进行概要的论述,以反映苏联支持、策划、指导,以及直接参与这场战争的历史真相。不过,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提醒读者注意:
第一,本文的目的只是向读者介绍苏联参与这场战争的背景情况,而档案文献本身反映的历史则要面得多,细致得多。例如,中苏在战争中是怎样合作的,又有哪些矛盾?苏联对中国的武器装备供应究竟持什么方针和态度?金日成与毛泽东和彭德怀之间分歧和矛盾到底在哪里?苏联对朝鲜的政策在战争进程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朝鲜停战谈判的问题上,苏联、中国和朝鲜之间的立场有哪些异同,又有什么变化?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些的解答,都有待于研究者对这些档案文献的进一步解读和研究。
第二,要想面地了解和认识朝鲜战争的历史,仅仅利用这些档案文献是不够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定还会有更多的历史文件公布于世,这就需要研究者不断地进行发掘和探索。过去的历史已经凝固了,但历史学将伴随着史料的不断出现和认识的不断深化而发展。
一、斯大林曾阻止金日成发动进攻
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莫斯科对朝鲜半岛的政策只有一个初步轮廓,即在那里建立起对苏联远东地区的安保障。1945年6月,由苏联外交部第二远东司提交的关于朝鲜问题的参考报告清楚地说明,在雅尔塔会议后的几个月里,苏联对朝鲜问题的考虑只是原则性的。这份为参加即将召开的波茨坦会议的苏联谈判人员提供背景情况的报告指出,“朝鲜的独立必须足以有效地防止朝鲜变为未来侵略苏联的基地,不管这种侵略来自日本还是任何试图在远东对苏联施加压力的其他国家。朝鲜独立和苏联远东地区安的最有效的保证就是建立苏联和朝鲜之间的友好密切关系。将来在建立朝鲜政府时必须要反映这一点”。
战后初期,苏联与美国在远东地区既有矛盾,又需合作,既要划分势力范围,又要避免直接冲突,朝鲜半岛上三八线的确定就是这一状况的反映。大体说来,从战后到1949年初,苏联先是试图通过托管或其他方式,与美国合作在朝鲜建立一个与苏联保持友好关系的统一的朝鲜政府;与美国矛盾日渐加剧后,又转为加强朝鲜北方的政治、经济力量,并在此基础上促进朝鲜民族的统一,从而保证通过朝鲜普选建立的统一政府实行对苏友好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