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那时汉朝(1-7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13章
    刘志好生奇怪,召来宦官问,一问怎么回事,大家齐口说道:“没办法啊,皇上,不是我们不想出门,实在是太怕那个李膺找上门来了。”

    经宦官们这一张张嘴一宣传,李膺顿然名扬天下,无人不知。于是,天下的读书人,都以认识李膺为荣,以不识李膺为耻。这些读书人,一旦被李膺接见的,仿佛是见了如来佛求得了真经,也立即名声在外。于是乎,民间人士就称登李膺门,叫登龙门。

    意思就是说,只要你进了李膺的门,等于鲤鱼跳龙门,想不出名,都难哪。

    从某种角度上说,李膺已经成了汉朝读书人的精神领袖,更成了国立大学太学生们的偶像人物。此时,洛阳的太学生总共有三万余人,学生首领是两个在学术界很出名的人物,一个叫郭泰,一个叫贾彪,保持着和李膺一唱一和的姿势,彼此好不快活。

    郭泰,字林宗,江湖别称郭林宗,太原介休人。这家伙早年贫贱,母亲劝他到县里找份活干,以此立世,他却气势昂然地顶了一句道:大大夫立世,怎么能被这几斗米所困。

    没有钱,没有工作,但是一点也不防碍他读书。后来,郭泰去拜了名师,学了三年,三年功成,就到洛阳来游学。那时,李膺正是洛阳老大河南尹,他见到郭泰后,以为奇才,交游相好,名震京师。

    有一次,郭泰乡归,李膺亲自送行,前来捧场的读书人竟然来了数千车辆。李膺陪郭泰上船,俩人在江湖之上,迎风伫立,飘飘然犹如神仙,众人在岸上望得如痴如醉,以为神仙矣。

    郭泰有才,但他只爱学术,不爱政治。包括李膺在内的洛阳诸高官,都劝他出山从政,这家伙一口拒绝,从不犹豫。一而再,再而三,别人也就听之任之了。于是乎,郭泰就专业搞起他的学术,以至洛阳的太学生都愿意,跟他这个身长八尺,容貌魁梧,风度翩翩,学富五车的帅老师学习。

    贾彪,字伟节,颍川定陵(今河南舞阳北)人。初仕州郡,举孝廉,被新息长。官是小官,但名声很大。名声大,那是因为他的学术功夫过硬,洛阳的太学生们很服他。

    现在,我们可以总结士大夫们处于这个政治春里的特点:李膺、陈蕃等人处于权力的上层;郭泰与贾彪站在了汉朝政治舆论高度,两相喝和,宦官们想出来跟他们角斗,简直是白送命。

    这一切,看起来很好,但是包括李膺在内,他们怎么也没想到,整人的时候很快活,殊不知已经将宦官们逼到了死角。成事在天,谋事在人,就在宦官们举目无望的时候,决定跟这帮读书人来一场空前绝后的角斗,以定胜负。

    二、杀祸

    两大门派大火拼的导火线,起源于一桩杀人案。

    谋杀案的背后主谋,是一个叫张成的人。他不但精通算卦,还经常来往于皇宫之中,跟宦官的关系搞得不错,甚至还攀上了皇帝刘志,刘志有时候也跟张成一道切磋卦术。

    这个叫张成的人,不知他儿子跟别人有什么仇,叫儿子把对方给干掉了。杀掉以后,李膺就找到他们门上来了,把张氏父子逮捕起来,准备法办。但是你猜他们态度怎么样?这姓张的竟然一点也不慌,还满有信心的告诉儿子,不要怕,没过几天,我们绝对平安出狱的。

    果然没多久,上面就下了赦令,要求李膺放人。

    原来是这样的,张成算出刘志不久就要颁布赦令。我认为,算卦这东西是不靠谱的,张成跟宦官和刘志都打得火热,提前知道内幕消息,那是肯定的。既然这样的话,如果不趁机把仇家干掉,那不傻瓜嘛。所以趁赦令发出之前,把人杀了。

    李膺这一看,终于明白什么叫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竟然被对方绕进去了。

    但是,张成父子还是失算了,他们还是没走出监狱。很不幸,李膺不认赦令这一套。小黄门张让的老弟,他都可以先斩后奏,这个邪门的张成,又有什么不能斩的呢。于是乎,李膺下手也特快,就在狱中把张成父子砍了。

    这下子,麻烦大了。

    张成父子杀人,不过是宦官们联手上演的一出好戏。张成杀了什么人,为什么杀人,史料没有交代清楚,留下了盲点。然而在我看来,宦官们就是想借张成父子来打击李膺,你不是很牛吗,什么人都敢杀嘛。那好,这个张成父子就放在你面前,看你敢不敢杀。你杀了,就是犯大不敬,不把皇帝赦令放在眼里。不杀,那就只能说明,你是个孬种。

    所以,这明显是个圈套,李膺却无情的跳了进去。

    宦官们得意极了。李膺那边一砍了人,他们这边就动手了,叫张成学生上奏控告李膺。告的不是李膺乱杀人,而是拉帮结派,把洛阳的太学生及各地的读书人,拉到他团队里,互相吹捧,评论时事,抨击政府,借以影响社会舆论。

    奏书投到刘志案头时,这当皇帝的火烧眉毛般的,立即就跳起来骂娘。当然,他不是骂自个娘,而是骂李膺们的娘。他好像明白了什么,李膺之所以有恃无恐地一次次先斩后奏,原来是他背后有着一股可怕的政治团体在撑腰。

    如果不趁机把这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