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米,就吃多少饭。按他先前的饭量,西域这桶饭,他是不敢碰的。
一代有一代人的任务。我想,他的任务只能到这封顶了。搞不定的事,就留给下一代,下一代搞不定的,再留下一代。实在都搞不定了,就永远搁置,寻求共同开发项目得了。
刘庄三十岁登基,眨眼十五年就过去了。如果他再不做点事,或许这辈子就完了。所以,他必须趁他有生之年,把北匈奴和西域两个大问题摆平。
在汉朝,富二代与权力两代简直无异。权力一代,都是靠拼命建功立业,获得封侯的。侯爵,就会有封地,然后就可以当大地主收税。侯爵可以继承,但是如果兄弟多,父辈封地还可能被瓜分,就像蛋糕,不出三代,所剩无几。
我们又知道,所谓富二代们,要败家,山倒都不如他们快。但是要整点大事,鬼神都挡不住。首先,他们起点高,基础好。人家有的只是背影,他们有的是背景。而且只要有点脑袋的都想到,在中国世袭制度下,蛋糕只有越分越小。想得分得大的,就得努力奋斗,自力更生。
是的,刘庄是这样想的,窦固是这样想的,班超也是这样想的。
窦固家族,发家源于伯父窦融;班超,老爹班彪曾经跟随过隗嚣,后投窦融,最后到洛阳城,在刘秀政府中,当了部级干部。俩人跟刘庄一样,典型的富二代,就一群羽毛丰满的,渴望一飞冲天的鹰。
然而,最先提出解决西域问题的,不是窦固,也不是班超,而是耿秉。看到姓耿的,可能有人就会想到耿弇。如果有此念头的人,那么恭喜你了。耿秉也是个典型富二代,他叫耿弇还得一声伯。
事实上,如果要从耿弇老爹耿况算起,耿秉已经是富三代了。然而,这厮身上雄性激素,一点也不亚于一代和二代。相反,他集中遗传了祖先的优秀基因,无论是身体素质,还是文化素质,用北方话来说,都是扛扛的。
耿秉时为谒者仆身,官职不大。说白了,就是在皇宫中跑腿的人。但是,皇宫就像笼子,想一辈子关住他,那是不可能的。于是,为了破笼而出,耿秉屡屡上书,要求刘庄出兵,攻打北匈奴。
刘庄开始是假装不睬,耿秉的奏书,却像锣鼓般,响了一阵又一阵。最后,他终于醒悟了。他也有太子了,作为老爹,不想替儿子铺点路,将来崩了,儿子混得惨了,那还不指着庙宇骂他无能?
于是,刘庄就将窦固召来,说,你长期跟随伯父窦融在外,了解边疆情况。所以,我命令你和耿秉等人,组织讨论解决北匈奴的军事方案。
于是,窦固将一帮富二代,都召来了。这其中有马援的儿子马廖,耿弇的儿子耿忠等人。在会上,耿秉发言较为激烈,甚至连怎么打进北匈奴,都有了详细思路。
耿秉是这样说的:自汉武大帝时代起,我们汉朝简直就是天下无敌。河西酒泉等四郡,都在我们手里;接着,通西域,西域归附,南匈奴也不甘寂寞,成了咱亲家。可是现在这一切,都没有了。
世界是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一是我们永远得不到的,二是我们曾经拥有而又失去的。汉朝想要把西域拿回来,就得力出击,把北匈奴再次打回遥远的老老家。
怎么打?我认为,可以先攻击白山。北匈奴在白山据有重要军事基地伊吾。夺下伊吾,再破车师,然后跟我们的老盟国乌孙再次结盟。如此一举,等于断了匈奴右臂左角,然后就可直捣黄龙,奔袭北匈奴本土。
方案敲定后,马上送去刘庄审批。很快的,刘庄就通过了。
第八十一章雄猎
一、征伐北匈奴
公元73年,二月。汉朝出兵,准备攻打北匈奴。作战计划稍微修改了一下,不是集中歼击,而是分兵四处,采取了各个击破法。各种兵路主帅及队伍,大约如下:
太仆祭肜,度辽将军吴棠率河东郡等两郡的羌部队,以及南匈奴骑兵一万一千人,出高阙塞;奉车都尉窦固,耿忠率酒泉郡等三郡地方民兵,匈奴骑兵等一万两千人,出酒泉要塞;
驸马都尉耿秉等,率武威郡等壮丁,以及匈奴骑兵一万余人,出张掖郡居延要塞;骑都尉来苗等,率太原郡等七郡民兵,以及乌桓等少数民族骑兵一万一千人,出平城要塞。
这是东汉立国以来,对外作战中,人数最多,战线最长的一次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