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那时汉朝(1-7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57章
书中比比皆是,魏帝诏书称赞司马昭“禽其戎帅,屠其城邑”,“去岁破吴虏于江汉,今兹屠蜀贼于陇右”,《三国志》称黄盖“擐甲周旋,蹈刃屠城”都在此列,此外还有“屠城破邑,神武遂章”,“屠城破邑,出自圣规,斩将搴旗,必由神略”等等说法。

    “屠城”做“破城”用在汉晋古文中使用得最多,唐宋时也还有不少,唐人李皋写信劝王国良投降,自吹“我以阵术破将军阵,以攻法屠将军城,非将军所度也”,宋人称兵卒精锐,“内出可以决围,外入可以屠城”。但到了〈元史〉〈明史〉〈清史〉中,这种用法基本消失了,“屠城”主要用指战后对居民的屠杀,这与今义相同。

    作者:武田赖重回复:

    我读这个帖子也有些日子了,现在的情况是文章又臭又长,每一段几乎都有错别句和语病句,这说明什么,作者连基本文字素养都没有?还是根本就是很随意的写的这些东西?自从转入东汉阶段以后,每天就是流水帐一样,你这是在普及历史知识吗?只有量而毫无质,还好现在的基本知识错误犯得不是很明显了,不会把匈奴的王后的通称阏氏说成是一个姓阏的女子的名字了。

    第七十九章马援祭

    一、英雄何处走

    公孙述走了,世界上最后一个愚蠢而又可敬的对手,就这样离刘秀而去了。在那一刻,天下大势犹如舞台上一场大戏,戏完鼓停,幕落人散了。

    多年以前,当刘秀辗转宛县等地卖谷时,他曾思考过何为天意,并决意去破解这个沉重的历史课题。多年以后,刘秀觉得自己似乎破解了这个历史谜团。在他看来,所谓天意,即为民意。民意犹如长江滚滚东流水,建功立业之英雄,不过顺势驾船,横空出剑,斩断天下乱魔。

    我们还知道,多年以前甘于种田的刘秀,想过卖谷,想过去读书,想过别的,唯独没想过造反。然而造反却像妖怪一样,缠上他身,一缠就是十五年。十五年来,他挥舞利剑,横扫天下,群魔尽灭。然而,当他回头雄壮往事时,心头也没有丝毫兴奋和欣尉。

    相反,一种莫名的空虚和疲惫,又像一条斩不断的蛇,紧紧地缠住他。这种对战争的厌倦,或许他骨子里就具有。如果不是天下大乱,他还是个本份保守的农民。群魔摇动,逼他东征西讨,等只剩下隗嚣和公孙述时,他就开始厌了,不想打了。

    但是,隗嚣和公孙述屡屡不听诏,逼他出剑。现在,他们就像天边一缕云,随云飘散了。仿佛他们来到这世间,就是等那一阵云,将他们化为乌有。

    除了战争以外,我们还可以罗列出一大堆刘秀不喜欢的东西。比如,他不喜欢美女,不喜欢音乐,不喜欢美食,不喜欢珍宝……他是一个相当节制又极度睿智的人。这样的人,相当可怕,天下谁要与他为敌,等于找死。这样的人,又无限的逼近完美,简直古代帝王之王。

    我们不防想想,如果天下不乱,刘秀可能能混个万元户,被送到县里做个土报告,传播勤劳致富的光荣理念,然后戴着一朵大红花被拥戴回乡。但是历史却是如此荒谬,给他提供了一个巨大舞台,把他推到了巨无霸的位置。

    有时候,历史舞台就像奥林匹克竞技场——一切皆有可能。刘秀迈上意外的造反之路,位至九五,犹如当年高祖刘邦,被历史风浪一路高推,推到了皇帝宝座一样。奇迹,仿佛就只属于刘家的。

    须不知,刘秀现在还面临着一个沉重的课题,即平定天下后,如何安置身边这帮患难与共的兄弟?

    这种问题,刘秀不是第一个碰到,也决不是最后一个。高祖刘邦,就曾集赵王勾践之大成,创造了一个史无前例的范例——在刘家的天空下,所有异姓王,都必须死。于是韩信,彭越,英布等等,一个个接连倒下。他们都恨只恨,恨无翻身之术,捅刘邦几刀。

    刘邦这种杀功臣模式,韩信死前早就替他总结了,学名就叫: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我们知道,爱情具有强烈的排他性,与强烈的占有性。事实上,世界上最具排他性与占有性的,不是爱情,而是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