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重门[出书版]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6章
    一个紧张的人说话时的体现不是忘记内容,而是忘记过渡,马德保然不知道

    自己在说什么,两句毫无因果关系的句子居然能用“所以”串起来。讲课文失败,

    掩饰的办法就是不断施问。毕业班的林雨翔看透了马德保的紧张,又想在听课的教

    师面前表现,连连举手胡诌,马德保本来是在瞎问,和林雨翔的答案志同道合,竟

    可以—一匹配。渡过难关后,马德保对林雨翔极目榆扬,相见恨晚,马上把他收进

    文学社。

    林雨翔老家在农村,这村倚着一条铁路。前几年火车提速,但那里的孩子却不

    能提速。一次在铁路上玩时一下被轧死两个,亏得那时五岁的林雨翔在家里被逼着

    读《尚书》,幸免于难,成为教条主义发展至今惟一成就的一件好事。林父先是恐

    惧不安,成大让林雨翔背《论语》、《左传》。但那两个为自由主义献身的孩子在

    人心里阴魂不散,林父常会梦见铁轨边肚子骨头一地都是,断定此地不可久留。正

    好区委里的一个内部刊物要人,林父荣升编辑,便举家搬迁。不幸财力有限,搬不

    远,只把家挪了一两公里,到了镇上。离铁轨远了,心里踏实不少,每天早出晚归

    工作也挺顺心。

    林父这人爱书如命,可惜只是爱书,而不是爱读书。家里藏了好几千册书,只

    作炫耀用,平日很少翻阅。一个人在粪坑边上站久了也会染上粪臭,把这个原理延

    伸下去,一个人在书堆里呆久了当然也会染上书香,林父不学而有术,靠诗歌出家,

    成了区里有名气的作家。家里的藏书只能起对外炫耀的作用,对内就没这威力了。

    林雨翔小时常一摇一晃地说:“屁书,废书,没用的书。”话由林母之口传入林父

    之耳,好比我国的古诗经翻译传到外国,韵味大变。林父把小雨翔痛接一顿,理由

    是侮辱文化。林雨翔那时可怜得还不懂什么叫“侮辱”,当然更别谈“文化”了,

    只当自己口吐胜话,吓得以后说话不敢涉及到人体和牲畜。林父经小雨翔的一骂,

    思想产生一个飞跃,决心变废为宝,每天逼小雨翔认字读书,自己十分得意——书

    这东西就像钞票,老子不用攒着留给小子用,是老子爱的体现。

    没想到林雨翔天生——应该是后天因素居多——对书没有好感,博大地也想留

    给后代享用,他下意识里替后代十分着想。书就好比女人,一个人拿到一本新书,

    翻阅时自会有见到一个处女一样怜香惜玉的好感,因为至少这本书里的内容他是第

    一个读到的;反之,旧书在手,就像娶个再婚女人,春色半老红颜半损,翻了也没

    兴趣——因为他所读的内容别人早已读过好多遍,断天新鲜可言。林雨翔竭力保留

    书的新鲜,弄不好后代困难时这些书还可以当新书卖呢。林父的眼光只停留在儿子

    身上,没能深速到孙子的地步,天天死令林雨翔读书,而且是读好书。《红楼梦》

    里女人太多,怕儿子过早对女人起研究兴趣,所以列为禁书;所幸《水游传》里有

    一百零八个男人,占据绝对优势,就算有女人出现也成不了气候,故没被禁掉,但

    里面的对话中要删去一些内容,如“鸟”就不能出现,有“鸟”之处一概涂黑,引

    得《水讲传》里“千山鸟飞绝”,无奈《怵济传》里鸟太多,林父工作量太大,况

    且生物学告诉我们,一样动物的灭绝是需要一段时间的,所以林父百密一流,不经

    意留下几只漏网之鸟,事后发现,头皮都麻了,还好评患及时,没造成影响。

    林父才流,只识其一不识其二,把老舍《四世同堂》里的“属”错放了过去。

    一天偶查字典,找到“属”字,大吃一惊,想老舍的文章用词深奥,不适合给小雨

    翔看,思来想去,还是古文最好。

    然而古文也难免有这类文字。堂堂《史记》,该够正经了,可司马迁著它时受

    过官刑,对自己所缺少的充满向往,公然在《史记》里记载“大阴人”,这书该禁。

    《战国策》也厄运难逃,有“以其辟加妾之身”的描写,也遭了禁。林父挑书像拣

    青菜,中国丰富灿烂的文献史料,在他手里死伤大片。最后挑到几本没理疵的让林

    第一章(2)

    雨翔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