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清朝那些事儿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1章
这几万人愿意每人将寿命减去一岁,送给皇上,让如此圣明的君主长寿万万岁,以表达对您保清官的感激之情。”不仅江南如此,张氏曾经任巡抚的福建省百姓也不谋而合上街庆祝。史书上说,人们就像孩子为自己父母庆祝一样兴高采烈。

    陈为民请命

    清官陈,广东海康人,康熙三十三年(1694)进士。他为官也有一句名言:“贪不在多,一点非分的钱财足以当千百万。”他在古田、台湾等地任职时因为清廉能干、民情悦服被破格提拔为偏沅巡抚。初任巡抚时,他就将贪赃害民的湘潭知县和长沙知府革职查办。继而又上疏直言包括“杜绝增加开支,缓解人民的困苦;禁止酷刑,尊重百姓的生命;提倡节俭,爱惜民财”等等关乎民生的十件大事并躬行实践,赢得各方赞誉。陈死后,留下遗书,将自己应用而未用的“衙门公费银”部上交国库,“以尽未尽之心”。陈一人为官在外二十余年,不曾带家属、请幕僚,他的儿子想去看望他,都没有能力支付车船费,平时只用一两个仆从,以瓜蔬为家常便饭,清苦到人们无法想象的地步(《清史列传》)。但是他却不以为苦,保持这种清苦的作风一辈子没变。康熙帝感叹地说:“陈为官很出色,注意操守,非常清廉。朕也见过清官,然而能到他的境界的却从来没听说过。即使算上古代的清臣,也未必有像他这样的!”

    一文非法,愿葬鱼腹

    陆陇其是浙江平湖人,字稼书,是康熙九年(1670)的进士,康熙十四年(1675)被任命为嘉定县令。此人做官很讲方法,从不滥用职权,伤及百姓。老百姓打官司,他不派如狼似虎的皂隶去抓人,如果是宗族相争,找他们的族长;乡里相争,则找当地的长者,或者叫原被两告自己约时间一起到衙门申诉交涉。乡下一般都是些小事,但他从不嫌麻烦,总是苦口婆心,反复开导,常常有父子反目、兄弟为仇的被劝得深深后悔相对认错痛哭,和好如初。他到嘉定的第二年,吴三桂、耿精忠、尚之信起兵造反,军费匮乏,于是就向各地摊派,额外加征税赋,老百姓自然叫苦连天。陆陇其看到这种形势,就派手下的人拿他的名帖送到各家各户,表示亲自拜托,还发布公文,向老百姓解释说:“我并非是因为保自己的乌纱不敢向皇上请命减免赋税,而是皇上与叛军之间的征战已经开始,既然开战就需要粮饷,现在争论请命根本是没用的,反而会耽误了正事。”嘉定老百姓认定他是个好官,不忍他为难,踊跃捐款,一个月不到,就征齐了十万两银子。

    陆陇其的曾祖名叫陆溥。有一次陆溥押运军饷到南京,夜里路过采石矶附近的险滩时,船只突然漏水,当时没有别的办法,他就跪下来向天祷告表明心迹说:“船中如果有一文钱是由非法而来,愿葬身鱼腹。”刚刚祷告完船就不漏了!天亮后到了船坞一检查,船底在礁石上撞出了一个洞,但是,有三条鱼被水草缠住,裹在一起,恰好塞住漏洞。日后,他的曾孙陆陇其的文集就取名叫《三鱼堂集》。

    纳兰公子几人知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这首《长相思》曾经打动无数游子之心,它的作者就是清初著名大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的词人纳兰性德。纳兰性德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是中堂纳兰明珠之子。乾隆读了《红楼梦》,竟笑道为纳兰家事,足见其家的权势。

    纳兰性德自幼勤于修文习武。18岁中举,22岁赐进士出身。选授三等侍卫,后晋为一等,扈从于康熙身边。康熙非常赏识他的才干,曾委派他到黑龙江呼伦,查勘沙俄侵扰情况,并安抚达斡尔边民。纳兰性德辑有《唐诗选》和《词韵正略》,擅书法,精于书画鉴赏。

    纳兰性德的词集《侧帽集》于康熙十七年(1678)问世,时年仅24岁。继而,另一词集《饮水词》在吴中刊行。而综合编纂他诗、词、文、赋为《通志堂集》的,则是他的汉文老师徐乾学。他的词集问世后,曾形成“家家争唱饮水词”(曹雪芹语)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