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清朝那些事儿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章
    每当议论朝政的时候皇太极总是问:“范章京知道吗?”遇到臣子办事不力、处理不当的事情,皇太极总是说:“为什么不和范章京商量以后再行事呢?”如果众奏事大臣回答说,范文程也是这么认为的,皇太极方拍板同意。

    有一次,范文程因病难以处理政务,公务堆积如山需有人处理,但皇太极对别人处理不放心,谕令等范文程病愈后再行处理。抚谕各国的公文和皇帝诏书,都交由范文程起草。起初,皇太极还检查阅览一下,后来就不再详细审阅了,对范文程说:“你不会出什么差错的。”范文程出手的文字,在皇太极心目中,已经达到免检的标准。

    范文程很孝顺,将父亲范楠接来赡养。有一回,他进宫陪侍皇太极用餐,饭菜很丰盛,山珍海味,范文程想到父亲从未尝过这些好菜的味道,思来想去没下筷子。皇太极明白了他的心思,马上命人将这一桌美味佳肴撤下来,派人送到范文程家里,赐给他老父亲吃。后来,范文程做到内秘院大学士,这是清朝汉人任相之始。

    皇太极离间袁崇焕

    袁崇焕是皇太极的大敌。宁远一战,努尔哈赤就死在袁崇焕的红衣大炮下,此仇可谓不共戴天。皇太极日思夜想,决定设计除掉袁崇焕。

    崇祯二年(1629),皇太极绕过宁远打到北京城下。袁崇焕一听说北京被围了,他就调集部队“勤王”,亲率九千骑兵来保卫京师。皇太极一见袁崇焕被调到北京,正好施反间计。于是他几天没有作战,亲自布置了一个反间计。他抓了个明朝太监,关在一个屋子里,然后布置了两个将领:鲍承先和高鸿中,两个都是汉人,到这个屋子的隔壁高声谈论说:“这一次我们必胜了!”另一个则发问说:“为什么呀?袁崇焕可是非常厉害的!”“呵呵,现在根本不必担心他了,今天早上,袁军那边过来人了,和大帅交谈了很久,这样里应外合岂不是马上就会取胜?”太监假装睡着,听了个清清楚楚,过了一天,皇太极亲审太监,也没问出什么有价值的消息,就把太监放了。太监回到皇宫,报告了崇祯皇帝,本性多疑的崇祯皇帝顿时信以为真,向群臣宣布袁崇焕通敌!

    十二月初一,崇祯皇帝假意召袁崇焕到宫里头议军饷,袁崇焕已经是马无料草、人无粮食,听说议军饷便不假思索领命前去。崇祯皇帝又以怕敌军突袭为借口,不开城门,而是让袁崇焕坐到一个筐子里头,拿绳把筐子吊到城上,袁崇焕一进城立刻被逮捕,下锦衣卫狱。第二年八月十六,袁崇焕被处以“凌迟”,被刽子手拿刀一片片片他的肉,片得身体和鱼鳞一样,鲜血淋漓。明代计六奇写的《明季北略》中讲了这个事情,片下袁崇焕一片肉,立刻就有人花钱买来,就着酒喝,边喝边骂。可怜一代名将落得如此下场。

    清朝入关以后修明史,写到袁崇焕的传记时,翻出当时的满文档案来,此事才大白于天下。

    莽古尔泰之死

    莽古尔泰是正蓝旗旗主,四大贝勒之一。

    史书记载,莽古尔泰脾气暴躁,有勇无谋。他曾经同太宗皇太极因差遣人员之事发生争执,皇太极愤而欲乘马离去,莽古尔泰说:“皇上为什么单单喜欢为难我?我因为看你是皇上,事事都迎合你的意志,事事恭顺,可你总不满,你难道还想杀我不成?”说完,举佩刀递向皇太极,并挑衅地看着他。其同母弟德格类见状赶紧上前,连声说莽古尔泰“大逆不道”,还以拳殴之,想给皇太极一个台阶下,谁知莽古尔泰竟抽刀出鞘,再次递向皇太极,德格类拼力将他推出大帐,此事才算暂时了结。事后,太宗怒责众侍卫说:“我养你们有何用?!有人拔刀要害我,你们竟然呆立一旁无动于衷!”后经众议,革去了莽古尔泰大贝勒名号并给予一些其他处罚。

    太宗即位第六年,莽古尔泰暴卒,享年46岁。一年后,莽古尔泰原先所属的正蓝旗的一些手下为莽古尔泰扫墓,祭祀完以后,强谒莽古尔泰福晋并让其献酒,有很多人喝得大醉。这事被太宗得知后召集大臣商议。最后太宗决定让皇室所有福晋唾面辱骂莽古尔泰福晋。这种羞辱是很难承受的。

    英极一时多尔衮

    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努尔哈赤死后多尔衮的生母被逼殉葬。接着,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即位,即清太宗。当时多尔衮年仅15岁,被封为贝勒(贵族封爵)。因按年龄排在第九,故称九贝勒或九王。

    多尔衮几乎是每战必征,而且每次都表现得无比英勇。天聪五年(1631),他随皇太极攻明于辽西。大凌河之战,他亲自冲锋陷阵,直抵大凌河城下,城上炮矢猛烈,后金军颇多伤亡。事后,皇太极怒责他的部下不劝阻多尔衮,说:“如果他有什么闪失,我一定会严加惩治你们,断不宽容。”攻锦州时,多尔衮又一马当先。祖大寿从锦州城头向南发炮,洪承畴军由南向北发炮,多尔衮被夹击于中间,几乎被击毙。祖大寿投降后,多尔衮曾向他谈到当时的危险情形。祖大寿惶恐不安地说:“真有此事吗?!幸亏没出事,如果当时击中了王爷您,可如何是好。”多尔衮则坦然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